余姚市肖东中学

核心素养与未来学校——兼论北京中学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5-06 08:52:41

教育需要定义。现在对教育已有不少的定义,由于视角不同,存在不同的表述。在诸多定义中,有一表述为大家所关注:教育是对未来的定义。其旨意是十分明晰的:教育可以定义未来,亦即可以创造未来;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未来。道理也是为大家所认同的: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战略,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教育引导面向未来,应当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担负起应有的重任。

一、规划、建构未来学校是所有学校发展的共同的必然走向

教育是对未来的定义,帮助我们建构起一种逻辑:所有学校都要走向未来,走向未来不是少数精英学校的专利;只有所有学校都去办未来学校,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因而,这一逻辑走向形成了一个重要命题;所有学校从现在起就要作好准备,站在现在瞭望未来,用未来审视现在、改变现在,规划未来、设计未来,一步步走向未来。

这一命题是教育的重大使命。问题是:什么样的学校才能走向未来?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创造未来?这两个问题暗含着另一个问题:未来在哪里?这似乎是个伪命题——未来当然在未来。其实,这是个真问题,因为未来不是虚空的,未来总有出发地,总有落脚点。对于这一问题,除了要按未来设计现在的学校外,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两方面的回答。.:

其一,未来总是隐藏在历史的文化密码中。历史造就了传统。“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因而,“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①。毋庸置疑,传统中的行事方式、文化力量和创造性的想象沉淀,定会成为文化基因,演化为一种文化密码,悄悄地然而是强有力地起着重要的影响,或是规范,或是感召,或是想象。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未来实质上是种回归,回到传统中去寻找发展的密码,寻找精神范型、思维范型、关系范型、技术范型等。而且在回归的过程中总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想象,引发新的创造,引发对未来新的构想。一个忽略传统、丢弃传统的学校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未来的。

北京中学,一所新的学校,只有四年的历史。它有传统文化的密码吗?四年,也是历史,何况北京中学期望上承北京大学,下接北京小学。“北京”本身意味着宏大的召唤和深远的期待。可以说,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就应是她的文化背景,北京中学应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她的脉管里应流淌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校长夏青峰说,北京中学要办成北京风格、中国气派、世界胸怀的学校,这既是学校现在的定位,又是未来学校的定义,也正是从中华文化的基因里寻找到的密码,给学校一种悠远而又实实在在的文化力量和召唤,北京中学积极应答着。

其二,对未来的庄重承诺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未来从现在开始。建构未来学校本身就是一种庄重的、神圣的承诺,但是,未来之路就在现在的脚下,是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里可以用得上几个文化常识。一是像苏格拉底那样,寻找智慧本质以后说,“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不是对无知主义的辩护和赞赏,而是说智慧的生长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承认自己无知,为此要去学习、探寻、发现。对未来过多的憧憬,很有可能让你耽于无为的想象之中。二是中国古谚有云:“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坐而论道是需要的,也许这可以称为顶层设计,但不行动、不实践,缺少实干精神,未来怎能来到你身边?由此自然想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在实践中培育起来的,无论是中国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社会参与”,还是经合组织的“积极行动”,抑或日本的“实践能力”,都强调行动与实践。因此,对待未来学校的态度是一个人核心素养的体现。而现在的一切,都要指向未来,为未来学校的建设作好准备。

北京中学在行动。举办之初,就研讨学校文化理念系统,顶层设计育人模式。“世界因我更美好”是他们的校训;“学生全面而自由地成长”是他们的核心理念;“和而不同,乐在其中”成为他们的校风……北京中学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捧读或翻阅学校的材料,心中自有一想法:北京中学提出建构未来理想学校的命题,已落实在一个个行动中了,他们对未来的承诺,就是用实践去兑现的。北京中学告诉我们,其实未来学校就在我们的行动中。

二、未来学校要以人的学习为中心,聚焦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制定,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的共同命题,其主旨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核心素养引领学生未来的发展。比如,美国2002年指定的《“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比如1997―2002年世界经合组织进行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计划,认为核心素养不是特定专业或职业生涯所要求的素养,也不是特定社会场域、民族或国度所要求的,而是人类的未来社会生活要求个体所需具备的最为关键的素养。中国在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时,明确指出,“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核心竞争力。显而易见,核心素养都指向并聚焦于未来人才品格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未来理想学校应当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总领、为目标、为核心,否则,未来学校的建构丢失了魂,丢失了方向,很可能变成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丰富,即使也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但缺少了改革的重大准则,很可能将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技术化、工具化,甚至应试化。

核心素养是关于人的,是属于人的,是以人为主体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讨论核心素养必须讨论人的发展,未来学校建构,必须以核心素养来统领。以核心素养统领,说到底是以人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以人的学习和发展来统领。新加坡于2010年研制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着力培养四种人:自信的人、有学习能力的人、乐于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新加坡以人为中心展开了学生发展核心素质的多维设计。2016年韩国修订了初中等教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出了共同体素养的培育,仍然是凸显人在当今世界中的责任担当和博大胸怀。有的核心素养的研制似乎没有凸显人,其实不然。经合组织从“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的行动”三个维度形成核心素养框架,每个维度的主体都是人,都是学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三个方面、六大素养进行整体建构,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上一些情况的概览,让我们看到了核心素养中人的身影,也必将看到人在课程、教学中的闪耀。道理非常明了:没有人的课程不是真正的课程,没有人的教学也不是真正的教学,同时,核心素养既是指向当下学生的,又是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是要促进学生现代化的。因此,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未来学校、有未来的美好。换个角度说,未来学校就是要进一步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人站立在未来学校的制高点上。总之,未来学校是为了人的,是面向人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未来是人们创造出来的,舍此,无所谓未来学校,也就无所谓未来。

“以学习者为中心”,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其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领我们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推动教育的转向:从知识、分数、成绩、升学率转向人的培养,从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加以整合,以综合体现的方式使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这一育人模式的探索、建构的核心环节和途径是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能力让你登上山顶,而道德让你永驻山巅;知识不全面,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健全,知识是无法弥补的;道德是人全面发展旅程中的光源;道德应是课堂上空永远飘扬的旗帜……无论怎么论述道德在育人模式中的价值地位都不过分。因此,当我们十分关注人的关键能力时,千万别忽略人的必备品格。

当然,我们并非道德唯一主义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模式,还应探索建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管理模式。正是在这些方面,北京中学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核心素养并不神秘,它原本就存活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只是以往我们并不自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使北京中学的态度更鲜明,行动更自觉。核心素养应当有校本化的表达,北京中学的表达是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创新、学会生活。核心素养应当落地,北京中学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有具体的落实方式。论坛上,北京中学的学生与校长夏青峰同台汇报,学校把舞台、机会让给了学生,学生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平台,所有的平台都向未来学校展开。

三、学校课程应有未来性,要搭建通向未来学校的桥梁

课程是通向未来的桥梁,桥的宽度、长度,桥墩的支撑度、坚固度影响着人才的素养结构和质量。课程改革要听从核心素养的召唤,用核心素养来审视、改进、优化学校课程,让通向未来的桥梁基础更厚实、桥面更宽广、桥的一头伸向未来更长更远,学生在桥上行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伙伴一起,沟通交流、合作互助,走得快乐、扎实,有新的梦想、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总之,学校课程应关照现实性,更应关注未来性。

核心素养召唤和引领下的学校课程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要十分重视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当下不少学校把课改的重点、兴奋点放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轻慢甚或忽略了国家课程的实施。国家课程规定了国家对学生素养的基本要求,保证并提高国家课程的实施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的核心任务,对此不能有任何的摇摆。但是,国家课程的实施,也应当在课程综合的视野下进行跨界学习。实施好国家课程,学生才有更良好的基础,背上智慧的行囊走向未来。二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提高课程品质。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本课程开发要坚持,不能后退。不过,作为课程,要具备应有的规定性,这样才具有课程的意义。当下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随意、盲目的现象,在开发宗旨、程序和实施的途径方面,包括以教材形态代替校本课程等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校本课程的品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品质的校本课程才会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课程综合要有更科学的把握。课程综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课程的综合化包括综合课程的开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课程综合化的开发与实施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这应当作为改革的重点。但是,对课程综合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澄清,即综合既是课程形态,也是方式和过程,更是理念,我们不能只在综合的课程形态上下足功夫,而忽略方式、过程和理念。事实证明,确立了综合的理念,把握了综合的方式,优化了综合的过程,教师是可以自觉地创造性地进行综合的。讨论到这儿,我们可以有了基本判断:课程的未来性也并不神秘,它就在课程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上,坚持这“四性”,课程会带着学生和学校走向未来。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我以为,在课程及其改革的诸多环节中,教学改革是具有实质意义的。这道理并不深奥:所有课程都要在课堂里聚合,聚合实质上是创造性地整合,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高品质的课程只有在高水平的教学中才能立起来,课程的理念、目标、要求、原则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其间,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因此,应当非常明确地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课改深化的一个重点,而且应当坚信不疑、坚定不移。这是其一。其二,课堂教学改革也应当在课改的语境。下展开,应当充分体现、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要求,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发展的基地和孵化器。

我深以为,核心素养召唤、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应当进一步理清思路。一是要真正确立教学育人的核心理念和宗旨。应当好好领会苏霍姆林斯基对一位物理老师讲的话:你不是教物理的,你是教人学物理的。意思非常明白:教学,不只是教知识,甚至也不是只教能力,在教学过程的所有方面、所有环节的背后和深处,都应有“人”,都应有学生。人是人的最高价值,教学的最高价值当然也是人,是学生价值的体现和提升。只有将教学聚焦于人,认识学生,发现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才会进入学生的心里,形成新的文化结构,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知识就是力量”才能改变为“核心素养才是走向未来的力量”。二是要坚定地将教学的本质置于学会学习这一核心上,促使教学有根本性变化。实现这一变化,应当改变教学结构,但我们已开始意识到“结构重建不是文化重建……改变形式结构不同于改变规范、习惯、技能和信念”。改变结构很重要,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的另一思路是:设计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活动其实质应是学习活动,用学习活动来贯穿教学过程,以学为核心的目的才能得到落实。三是让思维伴随学习过程。“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杜威这一对学习的定义,道明了学习和思维的关系,所以,让学习真正发生,就是让思维真正发生;深度学习,我以为就是有挑战性思维的学习。而思维的发展,才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精彩观念的诞生。四是让学习回到真实的丰富的复杂的情境中去,智慧是对情境的认知、辨别和顿悟。从某个角度看,智慧是核心素养的代名词。五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改变教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学习,进行创造性学习。

现在,北京中学正在憧憬并走向未来学校,以“享受幸福人生,做中华栋梁”为学生的成长目标,以“智、仁、勇、乐”和“学习能力、共处能力、创新能力、生活能力”为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开发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潜能性,形成阅历、学院、服务等课程系列,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联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正是通过这些改革举措,探索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的实现方式,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运用课程这一桥梁,学校将通向更诱人的未来。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