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9日,一个名为“博物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正式运营,公众号的主人是一名刚刚小学毕业的12岁男孩儿小赫。历经两年,该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文章100余篇,分为九个系列,都是小赫基于广泛阅读和独立思考写就的文章。对于一个初中孩子而言,在课余深入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通过“问答”“征稿”等方式与读者互动,赚得过千的人气,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这个公众号的开通,缘于小赫同学2016年小学毕业前夕在班级里的一个承诺——他希望通过“博物频道”公众号将当年班级博物启蒙这个品牌活动课程延续下去,为班级里对博物学感兴趣的同学及其他博物学爱好者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希望通过公众号延续小学阶段的情意。没想到,这个少年说到做到,已经坚持了两个年头,从他2017年的总结中也看到了他后续对本专题的持续性学习研究计划。
作为他曾经的班主任,作为当年在班级中开展“博物启蒙班本系列活动”的直接推动人,我深感自豪,也被学生爆发出的潜能震撼!小赫等同学在当年系列活动中展露的探究能力和协作意识,以及小学毕业后对博物学的持续性研究,让我对班级活动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我这样问自己:什么样的活动是班级发展、学生成长所需要并值得持久性开发的?(即班级品牌活动如何界定?)作为班主任,回答这个问题的底气来自学生的直接反馈,来自活动延伸性价值的后续体现。感恩我的学生,这个完全由孩子自愿并独自承担的公众号,见证了这一切,也印证着当年班级博物系列品牌活动的意义。
打开“博物频道”公众号,我们会看到小作者分了九个系列。很多小专题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初步展开过研究的,比如“多肉植物”“量子力学”“外星人”等系列,当年孩子们均在大专题之下作过小专题研究,而小赫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重视每个专题的源头信息资源收集,并初步形成个人的观点,实在难能可贵。以他在总结中的一段话作为印证:“其实吧,不需要一看到‘量子’就跳过,这个系列目前着重讲的是量子的历史。而且,因为我是理解了之后才敢写量子的,所以希望大家认真读一读,抱着平常心看待。另外,因为参考资料和书籍的不同,我所写的可能与别人曾知道的有出入,也不必太过惊讶。”在这个系列中,他先后发布了《外星人可能联系我们的方式》《如果月亮消失了》《如果太阳消失了》《如果人类消失了》《未来的飞机会是啥样》等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正逐步向系统性发展。他关于初中化学、生物拓展性知识的文章,更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宏观视野。这些带给我的思考是:孩子们的这些复杂性、系统性思维特征,在学校课本学习中能够得以很好地发展和展现吗?
一个人在超越了眼前学习的知识碎片,自觉进入知识背景的追溯,自觉把知识与生活,把自己与他人,把人与自然万物联系起来思考的时候,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成长开始了。
这是我三年中陪伴孩子们开展博物启蒙课程活动的最大感受,也是我一直推行的“四尊”班级文化所要凸显的重要理念。回顾当年博物启蒙课程活动的由来及实施过程,我对班级活动本身的价值开发及对深入其间的师生的各种影响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品牌活动主题孕育在班级文化的理念里。
关注并着力推动博物启蒙系列活动,始于多年前学生寒暑假归来后假期生活见闻分享的空洞无物。应该说,深圳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是丰富的。不管是深圳当地丰富的资源,还是很多孩子在寒暑假回到地域、人文风情迥异的故乡的新体验,还是家长设计的各种国内外旅行,都有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进入学生视野,然而假期结束,孩子们在班内分享时却很少有人能细致描述一处小景物或准确形容某种美食的具体味道。
人是大地之子,按理说,哪有孩子不喜欢大自然的?只是暂时缺少与自然链接的意识和深切触动。记得日本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能够对平凡而伟大的如野菊花般的万物怦然心动,自然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自然也会产生对人的尊重,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
从哪里切入?几乎所有学校都会重视环保教育,但多是行动倡议或行为律令。如何从环保教育过渡到引导孩子关注自然环境,从精神层面唤起孩子内心深处对自然万物的好奇?笔者带着孩子们开始了三年的博物启蒙品牌课程之旅。
第二,品牌活动的生命力孕育在学生的兴趣里。
博物学,这是个听起来有些深奥的名字,与小学生谈博物学合适吗?我也曾疑虑过,后来读到著名博物学家莱斯利、罗斯在《笔记大自然》一书里对博物学的界定——“实际上,博物学就是了解你周围的一切。它可以是从山巅上眺望的一片森林狭长的远景,可以是围绕在城市街道两旁的一片杂草,可以是一只鲸鱼跃出海面的剪影,也可以是浅塘里水藻上长出的茂盛原生物。相比于虚拟存在,有人更喜爱现实存在。无论怎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无限的活力,等着人们去探索,哪怕只有片刻。至于那些所谓的‘现代科技的奇迹’,我要提醒读者:即使是路边的杂草或者池塘里的原生物,也远比人类发明的任何装置要复杂难解得多”——我茅塞顿开。博物启蒙活动课,正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万物切入,带领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社区里认识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物开始,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世界”,从小与自然建立起亲密的心灵链接,通过适当“嵌入”背景知识和小主题研究,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为他们开辟一条探索周围世界的新途径,唤起他们对自然的敬畏意识。而从身边的小花小草开始,从简单的自然笔记(涂鸦)开始,学生的兴趣一点一点得以激发。
第三,品牌活动的持久性有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
当年在班级推进博物启蒙系列活动课,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低年段主要是家长和老师合作,以成人引领为主,给学生一把探索自然的钥匙。比如在二年级,我们从认识身边熟悉的植物开始,以“识名”为基本目标。到了中高年级,限于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和眼界,在唤起学生对身边常见植物认识兴趣的基础上,辅以BBC《植物私生活》等影视资源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等,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随着植物知识的积累,孩子们各自不同的兴趣点逐渐显露,这就为后续小组小主题探究奠定了基础。小主题探究始于三年级下学期班级集体种植“多肉植物”。当时班内共同种植多肉植物70多盆,每名学生在家至少精心种植一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某一科,并把网上学习、实践观察、影视欣赏和“肉肉书”创作等形式结合起来。四年级,与科学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在班内分小组进行生态瓶制作和管理。再到后来“动植物共生共栖”“神奇的石头”等专题中孩子们自由组合,以小组小项目研究为基本形式,课下自主探究,每周以一个小组为主讲,其他小组和老师做听众,进行展示交流、深入探讨。
三年的博物启蒙课程的内容及实施:老师确立每学期的大主题,学生则分组按研究时段及主题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小子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面对面交流延伸到网络互动,由一个班延伸到年级、学校。这一切的发生,都源于学生在班级品牌持续性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研究兴趣点,并在外在激励与个人内在动力的驱动下,不断探究和发现。
第四,品牌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认知里。
所有的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包括多个方面,有技能的提升,有知识的丰富,而我认为最可贵也是最不易的是孩子们健康情感的培育及价值观的形成。下面分享一名学生在研究“小动物专题”时写的一篇小文章:
“快乐生活”与“只是活着”
可能很多从小不了解乌龟习性的大人,会觉得:“养乌龟’容易着呢。”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是:它们不是容易养,而是不容易死。当我看到钟同学家的乌龟生活在一个双层还带瀑布过滤器的大乌龟箱里时,我真心感叹他家的乌龟实在太幸运了。钟同学实在大方啊,他竟然用虾干来喂养它们,这些乌龟真幸福,它们也确实比水族馆里的乌龟精神着呢!
像这样幸福生活着的乌龟太少啦。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80%的养殖巴西龟是没有快乐过的。它们只是活着罢了。
我这里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你把它放生掉。一来巴西龟为入侵物种,对生态有害;二来人工养大的巴西龟在自然状态下是不会猎食的。所以,放生并不能让它快乐。
我只想说,在你养小动物的时候,请你想一想:快乐生活和只是活着是两回事,请你尽量让它快乐!(何婧萱)
这是当年一个孩子在博物活动观察日记循环故事本中的即兴表达,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她哲学思维的发展,她不只是在讨论如何养乌龟,而传递给我们一个深刻的信息:她已经在做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且看孩子文章结尾的这句话:“在你养小动物的时候,请你想一想:快乐生活和只是活着是两回事,请你尽量让它快乐!”
类似的深刻对话,不时在孩子们的日常交流中、课堂互动中发生和上演着。课程开设以来,孩子们对万物及生命哲学等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其面之广,其思考之深入,常常让我发出感叹:难道这是真的吗?难道这是十一二岁的孩子所关注并能回答的问题吗?我不时被孩子们震撼着、感动着。
我惊喜地发现,博物启蒙课程仿佛给孩子们搭了一架求知的天梯,孩子们基于兴趣主动进行着多学科的融通性学习,学习过程中,他们加深了对世间万物以及自身的理解,也促成了班级学习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形成。我想,这应该是班级品牌活动最值得追求的深远意义吧!
以上只是一个典型案例,无论是主题的由来,还是几年的实施推进,乃至于后来有孩子自发开设公众号持续性地抱团研究,都带有班级特质,但每个阶段也体现出了班级品牌活动实施的普适性原理。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主题班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还是基于学生自主策划、组织的社团活动的开展,还是节令等节点性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融合。通过主题活动,聚焦学生日常活动中的成长主题;通过社团组织,聚焦学生探究兴趣和群体协作意识的培养;通过节点性活动的实施,让学生的日常生活多了仪式感和丰富性……我们应努力寻求通过活动抵达学生心灵的秘密通道。
温馨贴士
不为活动而活动
活动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毋庸赘述,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何增加活动的教育性意义?笔者认为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时下,有一种现象就是为了追求教育活动的创新,而忽略了活动的教育性。这类现象大家只要静思,就不难找到对应案例。班级活动的教育性,除了体现教育规律之外,要重点看教育内容是否真正“内化”于学生心田,起到滋养心灵的作用。班级活动的教育性,不仅要看组织活动的动机,更要看组织活动的效果,要把二者统一起来。盲目性是教育性的大敌,班主任组织开展班级活动,既要考虑内容,又要考虑形式,既要考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活动的全过程。
二、针对性原则
班级活动要讲求针对性,针对性越强,收效越大。一是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同一内容的教育,在各个年龄段都可以进行,但具体的内容层次和方法却应有所区别,没有区别就没有了针对性。例如,同样是“亲情教育”,低年段和高年段的侧重点就大大有别。二是要针对班级里实际存在的问题。活动总要解决点问题,越是能针对班级里现实存在的问题开展活动,效果会越好。三是可针对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角色。
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有人也叫完整性、立体性,都是强调关注活动的全过程和活动的各个侧面,使其成为一个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作用。一次活动,一种活动,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活动,都有整体性的问题。一次活动,要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酝酿、计划、准备、实施、小结等阶段。一次活动的教育作用,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之中。从酝酿、计划、准备到总结反思,都要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深度参与。
一次活动,要有几个侧面,各个侧面构成一个整体。一般来说,至少应考虑活动的主题内容、活动的基本形式、活动的组织领导、活动的舆论配合、活动的时间与地点、活动的基本要求等,这些方面都需从班级实际出发、从教育效果出发进行统筹安排。如果有一个侧面、一个局部配合不好,就会影响整体效果。
四、创生性原则
班级活动不能照猫画虎,不能老生常谈,要保持班级活动的高度吸引力,获得最佳效果,必须具有创生性。创生性首先表现在活动内容上,这就要求随着班集体的发展,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充实活动的内容。我们必须善于敏感地、及时地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也要善于整合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有机纳入到班级活动中来。把基本的、常规的教育活动内容与班级独特性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是班级活动创造性的根本。
创生性还表现在活动形式上。再好的内容,没有学生主体性参与,没有学生积极的创造性努力,都会变成任务,失去了活动本义。要想班级活动具有创生性,班主任要开放心态,鼓励学生大胆构思、讨论,形成成熟的活动方案,再进行组织实施。
创生性体现在主题的开发上,也体现在活动内容的策划设计中,更体现在过程实施和活动后续的反思重建之中,只有能促进孩子成长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