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班委建设中依然存在着“特权意识”及“少数学生的舞台”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与班主任对班委的作用及价值定位认识有关。近些年来兴起的“班干部竞选”制度,从理论上讲给了学生一个平等参与民主选举的机会,但是如果岗位设置不变,如果不关注历年参选对象的差异,依然可能只是少数有实力的学生之间的PK,竞选流程也不过是班干部选拔的另外一种活动形式而已。由此可见,要想借由班级组织建设推动全班同学参与班级组织管理和建设的热情,提升其管理能力,不能只是在班干部产生方式上进行变革,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变革,是选举制度的完善和岗位设置的改进,是对现有民主选举制度的实施策略的完善。以民主选举为例:
第一,确立选举规则。除了确定固定的选举时间外,还要制定一个轮岗制度。当然,制定轮岗制度是个细致活儿,有以下细则规范需要班主任特别留意:
(1)限定每名班干部的任职期限,在同一岗位任期最多不超过一学年。一年期限到,不再任职原岗位,正式竞选前一个月申请轮岗职位。此机制是为了确保同一岗位有更多同学能得到锻炼。
(2)选举前公布本次选举岗位及人选人数。一般而言,选举主要是针对核心岗位进行的,也可以是服务岗位的分块负责人。为了确保选举的有效性,可以分岗位分时段选举。即根据所需竞选岗位,确定不同岗位竞选时间段,把班级阶段性所需的重要岗位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宣传力度,走正规程序。后续部分服务岗位在形式上则可以相对简化。
第二,明确竞选流程。加强竞选前的全员培训,让全体同学明确竞选流程及评选标准是保证竞选有效进行的又一重要环节。
(1)做好选举前的宣传发动工作。为了确保选举时参与面广,班主任可以在选举前两周出示本次选举岗位及人数,让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预报名。这一步有利于班主任掌握参与选举的实际人数,随机调控。比如,主动报名的人数不多,班主任就要私下找同学或其家长聊聊,给孩子打打气,鼓励参与,指导选择岗位并撰写演讲稿。如果报名人数很多,则可以进行正式选举前的预选举。
对于候选人的产生,根据学段差异,还可以灵活采用多种选拔方法。比如低年级,可以用指派法;中年级,可以采用选举法;高年级,则比较适合竞选法、自荐法等。
(2)做好竞选者的竞选稿的定位指导工作。竞选稿可以慷慨陈词,但核心内容应该是对所竞选岗位的职责认识及履职规划。班主任在班级首轮竞选活动中要注意指导选手们认真撰写竞选稿。
(3)培训“评委”。除了指导参选者以外,班主任也要组织全体同学明确选举规则,即选举的标准。当前,很多班级竞选会有一个才艺展示环节。这个环节固然让竞选活动变得生动鲜活,但也有因为同学们看中了某名同学的才艺表演而忽视了他的领导才能而误选的现象。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有的学校或班级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完整的选举过程”,便设置了拉票环节。本来此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如果操作中没有事前对学生进行选举标准培训,学生不明白选举出的“班长”或某委员所应该承担的职责及基本标准,心智发展中的中小学生根据个人好恶、按人情投票自然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