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某天下午的体育课上,某实验小学六年级五班的孩子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做垫上运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顾源同学不小心压到了韩文昌同学,韩文昌同学很生气,于是就隔着衣服咬了顾源的手臂。
那天放学时,大部分同学已经回家,班主任刘老师在教室里指导值日生如何值日,手机没有带在身边。而班级的QQ群里就在班主任未知的情况下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非常激烈!顾源的妈妈把儿子受伤的手臂拍了照片传到QQ群上,并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语言进行攻击。韩文昌的妈妈当然不甘示弱,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当天傍晚,班主任还在教室里与值日生们交流,突然教室门口来了一位家长——顾源爸爸。他说:“刘老师,韩文昌在吗?为什么把这个孩子放在五班?这个孩子小时候就经常打人,很坏的。”然后,班主任就从他的表述中了解了事情的初步情况。之后,班主任询问了孩子的受伤情况,并进行了劝慰,对他说:“具体情况我会进一步了解,但不管怎样咬人肯定是不对的,要严肃处理。”
班主任回到办公室后,打开手机才发现他们家是“全面出击”,爸爸是冲到学校,妈妈是在QQ群中“狂轰滥炸”。于是,班主任通过私信的方式希望双方家长在QQ群中不要再发表任何言论了,都冷静一下,告诉他们这不是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
第二天早上,班主任先从其他学生那里了解情况,再把当事人顾源同学和韩文昌同学分别叫到教室外面了解情况。然后,班主任在比较清楚地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把他们两位同学一起叫到办公室,先对受伤的顾源同学进行了安慰,然后对韩文昌同学说:“如果有人在你的手臂上咬了这样深的一口,你疼不疼?你妈妈和奶奶会不会心疼?”他点点头,说:“会。”于是,班主任就接着说:“既然这样,顾源的爸爸妈妈看到他的伤口,不仅心疼也很生气,所以在QQ中说了一些过激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于是,他又点点头,说:“是。”然后,班主任又说:“其实这一切都因为你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点亏,不友爱同学,甚至还故意伤害同学引起的,你承认吗?”于是,他又说:“我承认!”这样问下来,基本上韩文昌同学已经认识到错误。然后,班主任又从顾源同学身上入手,告诉他以后碰到事情要及时向老师反映,并要学会保护自己。最后,从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同学友情谈起,让他们意识到,今天能成为同学本身就是一种缘分,老师希望每个孩子在这个集体中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之间多点宽容、多点友善。最终在班主任的引导下他俩握手言欢。在让两个孩子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并和好之后,班主任再分别和他们的家长联系,站在孩子的角度,让他们认识到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是最好的。经过一个晚上的时间,双方家长都已经冷静下来,班主任给他们提供了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他们态度都比较谦和,事情基本上顺利解决。
隔了两天,班主任又一次主动联系韩文昌同学的妈妈,首先站在她的角度说:“顾源妈妈的言语是过分了,但是我们毕竟是错的一方,对顾源造成了伤害!所以,我们就发扬一下风格,我和你们一起登门看望一下,表示一下歉意。同时对韩文昌来说,是一次教育,让他吸取教训,下次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虽然,他妈妈刚开始不太情愿,但最终还是答应了。然后,班主任就和双方家长约好周六晚上7点左右,一起见个面。同时,班主任又做了一下顾源同学家长的思想工作,他们也认识到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到了那天晚上,双方家长见了面,气氛比较融洽,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施海英)
思考题
1.您如何看待本案例中该班主任的做法?
2.您的班级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您是怎么处理的?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4.怎样才能建立和谐、共赢的家校关系?
案例分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学校和家庭一致行动,才能实现儿童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家校合作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就,而家长“不参与”则是导致学校教育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由此所产生的如何建立和谐、共赢的家校关系,成了每一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案例中,在班主任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冲突的双方家长在作为家校合作平台的QQ群中互相指责并使用了侮辱性的词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起到了错误的示范作用。班主任在得知情况后,及时制止双方家长在QQ群中的争吵谩骂,规劝双方家长冷静克制,及时控制住了事态的发展。在了解到事情原委的情况下,班主任对两名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教育,在处理中不偏不倚,让两名学生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然后,班主任又与双方父母深入地沟通交流,请双方父母进行换位思考,互相理解。最终,事情在班主任的协调沟通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的发生。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把教育看作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该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只是一个子系统,身处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儿童还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影响。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影响的性质、方向以及程度不一样,同时各个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不良竞争,导致受教育者很难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健全的发展。该理论强调维护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平衡和良性循环至关重要,这对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需要运用系统论考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与整合,以整体的教育力量影响学生。另外,根据社会化理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一般要经过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两个主要阶段,初级社会化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儿童的父母和家庭成员,而学校则是儿童次级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和场所。初级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开始,是次级社会化的基础,次级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发展与延续。两种社会化是密切联系的,也是不可分割的,需要整体对待,有机衔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家庭和学校密切联系、深化合作,为儿童成长与发展提供一致的教育环境,能有效地帮助儿童更好地完成社会化。相反,如果家庭和学校不沟通、不交流,就可能会产生诸多教育性冲突,使儿童无所适从,割裂儿童的内在生命体验,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家校合作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受教育体制、组织制度、观念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家校合作水平还比较低,需要我们在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运作机制、内容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当前家校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合作各方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合作运行尚不健全,合作类型和层次差异很大,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建立一个规范而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
1.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我国在《义务教育法》等一些基本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中都提出了家校合作。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多是宏观性指导和要求,缺少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对解决家校合作的现实问题并无多大作用。只有加强家校合作政策法规建设,才能督导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依法治校,使家校合作制度化,明确家校双方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使家校合作从根本上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2.转变学校观念,为家校合作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家校合作中,学校和教师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改变那种认为家长参与可能威胁他们专业和管理权威的看法,建立平等、和谐、亲善的伙伴关系。
3.构建开放的信息系统,积极为家校合作提供信息支持。
进一步畅通家校交流渠道,在强化家访等传统家校联系方式的同时,鼓励多种形式进行,譬如以校报、开放日、亲子活动、打电话、家校通等方式进行。
4.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对家长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作了明确规定。为有效履行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必须进一步完善学校工作机制。一是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保障家长委员会有效参与学校重要的决策管理。二是要完善评价机制,确保家长委员会规范、有效地运行。三是不断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创新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活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