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肖东中学

学生爱攀比,怎么办?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1-05 09:02:49

当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依靠学生营养餐才能填饱肚子的时候,一些城市孩子却在为怎样才能在同学中活得更潇洒,更有面子而焦虑,攀比心理油然而生。

德育难题

目前,学生中的攀比现象比较突出。他们比吃,比穿,比父母。每到开学初,正是一些学生炫耀的时刻。这个说自己买了名牌衣服,那个夸自己买了名牌鞋子,引来了一些同学羡慕的眼光,也让一些家境不那么好的同学伤了心。一些喜欢炫耀的学生,则神气得了不得,在同学面前趾高气扬。

于是,炫耀者后面多了几个跟屁虫;身边,多了一双双羡慕的眼睛。

当然,有炫耀者就有模仿者乃至超越者。吃穿仿佛成了竞赛:你今天买这个名牌的衣服,我明天买那个名牌的裤子,看我能否压过你。于是,中学生成了高消费群体。

根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其他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手机的档次与功能,成了中学生相互攀比的重要筹码。

调查还揭示:48.6%的中学生经常自己去买衣服;58.8%的中学生认为服衣服的品牌比较重要;13.5%的中学生认为不穿品牌将被人瞧不起;而只有2.7%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家中有钱,消费得起。

问题诊断

攀比是指不顾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或在消费等方面一味比高,不甘人后。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目前,攀比成了一部分中学生的普遍心理。

攀比本是中性词,没有褒贬,就像一把枪,拥有者既可以用来正当防卫,也可以用来杀人,主要看为了什么目的。攀比的目的决定了攀比的褒贬。用于正当目的,对自我、对他人都有益,努力攀登,是值得赞赏的;相反,对己、对人,都无益,或有害,就应该贬斥,应该批判。

中学生正处在学习成长阶段,主要目标应是健康成长。凡是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就值得赞许,值得提倡;凡是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都应该批判,不值得赞许。如果说学生在学习上,有努力向上的赶超精神,不断奋进,老师不但不应批评,还必须表扬,必须鼓励。因为这完全符合学校教育的目的,符合学生成长的要求。

问题是,现在的一些学生,只在消费方面相互攀比,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这不仅对学习有害,而且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攀比的内面是虚荣心,是面子,是过于强烈的自尊心。攀比只是外在的表现。

学生中,通过消费来为自己争面子的现象较普遍。攀比,让他们兴奋,情绪高亢,尤其是那些经常喜欢炫耀的同学,他们的虚荣心可以大大得到满足,觉得在同学面前很有面子,可以博得他人羡慕的眼光。

一位高三学生过生日。下午放学后,10多名学生一起来到了豪华包厢,从傍晚6点一直消费到晚上10点,整整4个小时。仅包厢就花去了1000多元。此外,每位参加者都送了生日礼物,少的80元,多的则两三百元,平均100多元。当晚他们回家时,都一律打的。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此时有某一位同学,送的礼物便宜一些,或者往返皆步行,别人会怎样看待?穷?舍不得?很可能在同学中他或她就抬不起头了。

在攀比的大环境中,想不攀比都难。

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参与。但前提是,没有受到邀请。

学生中,家庭财力难以支撑的,就只好委屈父母亲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家长在孩子消费爱攀比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没有家长的支持,孩子哪来的钱消费?更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家长自己就喜欢攀比,成为孩子喜欢攀比的仿效对象。

破解策略

有人说,我们在作自我评估时,应宁可把面子估计得小一些。有七分实力只要三分面子,是明智的;有三分实力却要七分面子,是冒失的。不顾自身条件,自我膨胀,愣是把面子吹大了,会造成一系列的弊端:把有限的宝贵资源消耗在维护大面子上,而无暇顾及实质……

(1)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在,学生炫耀性消费现象越来越严重,与学校的忽视有关。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攀比行为视为学生的私事,基本不干涉。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一切不利于他们成长的现象、行为,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不闻不问,就是失职。

完全可以在学校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疏导,进行消费行为上的引导。比如对一些家庭条件好、生活朴素的同学,进行表扬,树立典型,而对一些铺张浪费的行为进行批评,对炫耀性消费的后果给以揭示,让学生懂得炫耀性消费的严重后果,基于自己成长的长远目标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从而约束自己,管住自己。

(2) 学校要严肃纪律。要求学生穿整齐划一的校服,不仅让学生有一种集体归属感,也可以抑制他们的攀比心理。这是很有必要的。而且,目前大多数学校都为学生统一制作了校服,要求他们上学时统一穿校服,这并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有的学校规定学生不许携带手机进校园,不允许在校外购买饮料和零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

(3) 在班级层面上,可以把炫耀性消费作为班会课话题,让班上学生进行辩论,以统一他们的思想认识,杜绝放任自流。也可以引入相关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因爱面子而攀比,对自己、家庭造成的危害。

(4) 师以身作则。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衣着是学生直接可以看得见的,会直接成为效仿的对象。所以,教师的着装必须整洁、大方,不追求时髦、不穿奇装异服,以良好的形象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有一次,一位教师参加颁奖晚会回来,未来得及换衣服,直接去上课。当学生们看到教师穿上了新衣服时,窃窃私语,评头论足。教师发现了学生们异样的目光,认识到必须立即换衣服。于是,下课时她立即换成平时的装束。她还趁机告知学生们,自己不希望大家因为关注老师的衣服而分散注意力,大家关注的应该是老师的修养、气质,这才是老师身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位老师不愧为负责任的老师。她还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懂得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和修养不能靠外在的装饰显现,而需要精神世界的丰富。这样,学生就从对教师外表的关注转换到对自身学业和修养的关注,产生了质的飞跃。

(5) 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自己不追求奢华,不炫耀财富,不以高消费为荣,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家长要引导和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适宜的学习目标,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成果,不能让孩子萌生坐享其成的心态。此外,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述自己年轻时自力更生的奋斗故事,讲述自己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这些都是孩子们所乐意听到的,他们也乐意分享父母的苦与乐。家长还要让孩子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

学生爱攀比,喜欢高消费是一种不良心理,家长绝对不能视而不见,甚至纵容。当然,家长更不能成为孩子攀比的榜样。

(6) 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财富。要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勤劳才能致富的道理。要让他们懂得父母亲手中的钱是劳动所得,来之不易,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的汗水换来的。因此要好好珍惜手中那来自父母的钱财。

(7) 学会科学理财。老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怎样花钱的学问。例如,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少花钱多办事。教师作为成年人,拥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以自己曾经花钱办事的经历,丰富他们有关消费的认知。告知学生花钱还要有计划有重点,让学生懂得不能盲目花钱、突击花钱的道理,尤其不能为争面子而花钱。花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不能乱花。可花可不花的,不花;可少花可多花的,少花。绝对不能浪费钱财。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