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二十五年前的梦想
一名退休的英国老师整理阁楼上的旧物,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她吹了吹上面的尘土,这叠练习册已经有二十五年的历史了,它是皮特金中学B(2)班三十多位孩子的考试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
闲来无事,老师翻开读了起来,她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愿望给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学生想当一名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三升海水,还健康地活着;另一个小朋友想当法国总统,因为他能背出二十五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的只能背出七个;最让人不可相信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学生,想成为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三十多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老师笑着把它们读完后,突然有一种冲动:为什么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二十五年前的梦想?
老师在报纸上发了一则启事,想要知道自己小时候梦想的同学可以给她写信。紧接着,二十多封书信蜂拥而来。这些当年的孩子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普通人。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老师就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了。
一年后,老师忽然收到了来自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二十五年过去了,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三十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这位叫戴维的盲人的确当上了内阁大臣,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假如谁能把十五岁时想当总统的愿望保持二十五年,那么可能他现在已经是总统了。
留给学生“做梦”的空间
我们的学校,还允许学生“做梦”吗?
作为教师,应该为了孩子们看起来可能有些不切实际的梦想而骄傲,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实现梦想的坚信不疑。这本身就会成为孩子追求梦想最强有力的支柱。这才是真的教育,也是善的教育,美的教育。可在现实中,许多老师面对孩子的梦想不屑一顾,无动于衷,甚至冷嘲热讽。一个班主任在举行“我的理想”主题班会后,跟同事们聊天,说过这样一番话:“就我们班那个小玩闹儿,居然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想当什么巡航舰的舰长,就他还想当舰长,就是给巡航舰打扫卫生都不合格。”面对一个孩子单纯的梦想,我们的老师如此刻薄、冷酷,将梦想撕毁得如此彻底,如此无情,真让人心生悲凉。
像这样的情节,在学校屡见不鲜。学生只是排行榜上的一个符号,怎么可能容忍异想天开的梦想存在?当然,可以有梦,不过这个梦必须是“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乃至于将来“开豪车”“住豪宅”“有好工作”“锦衣玉食”。为了学生“好”,我们努力把这个“梦”编织得绚丽多彩,以期待学生忘却一切,甘心成为挣取高分的工具。学生原本多样的生命形态、丰富的情感、无限的发展可能又有谁会在意呢?
这并非单纯的教师层面的行为,相当多的学校管理者,也在不遗余力地打造撕毁学生梦想的文化土壤。一所学生完全没有自由,没有独立空间和时间,翻个身、发个呆、与异性同学说句话,都要被处罚,都要被请家长的学校,是不可能允许学生梦想存在的。在应该做梦的年龄,做梦的权利却被无情剥夺,无论这所学校取得了世俗认为的多么出色的成绩,也绝对算不上一所优秀的学校。
西方有一句格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梦想的价值。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梦想对于孩子而言,有着无穷的魅力。鼓励孩子追求梦想,孩子会产生强劲的内驱力,面对各种困难也会主动想办法去克服。对爱迪生、毕加索、达尔文、牛顿等人物的研究表明,他们在童年时期,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梦,而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早年的梦想。激发孩子的梦想,就是给孩子创造终身发展的机会。
如果问一个老师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其中一定有一个职责,那就是激发与引导每一个孩子青春的梦想。
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对金钱以及物质生活的功利主义追求深深地熏染着孩子们的心灵。孩子在攀比谁家的汽车更高档、谁家的房子更豪华、谁穿的名牌更高贵的过程中,物质的欲望已经不知不觉超越了精神的境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教育应当成为一个人圣洁心灵的圣地。教师要格外珍惜我们手中独有的孩子梦想开发的专属权,而学校则要赋予教师开发学生梦想的权利。
我在辽宁工作时,提出了“唤醒梦想,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核心办学理念。如果一所学校能够致力于唤醒学生的梦想,那将是一所真正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充满人性、人味儿的学校。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唤醒梦想,就是立足于呵护、关怀并张扬学生的生命冲动,使其在已有的现实规定中奋然而起,大胆地去追寻自我,最终达到“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理想境界。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做梦”的机会,开展梦想教育,给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我到一所小学去,看到三年级孩子们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觉得很有意思。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了“梦想卡”,在祖国版图上写下自己的梦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成为一个……的人。他们还大胆畅想二十年后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并在纸上画出了“未来的我”。通过活动,相信孩子们会明白,一个人要进步必须有追求、有梦想,有了梦想还要坚持、协作、探索,相信自己、相信未来,这样才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北京立新学校专门编写了《梦想管理手册》,学生每周填写,内容包括上周学习总结、师生关系、心情、本周学习计划等。在教师的引领和激发下,梦想不断细化、清晰、具体,并得以落实。班主任、家长、导师与学生的深度谈话和交流,以及对成长之路的分析和寄语,帮助学生主动对自己的梦想进行规划和管理。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制定自己每学期甚至每月的学习与成长目标,不断分析自己的优势、不足和收获,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记录成长的感受和快乐,将自己崇拜的人、人生格言、人生目标、座右铭等张贴于课桌、卧室等能经常看到的地方。这些都成为北京立新学校学生们规划和管理梦想的有效办法。
教育就是唤醒梦想。学生一旦有了梦想,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自我的完善,就有了人生的方向,知识学习、能力提高、自我发展就成了一种主动的事情,这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教育效果吗?
要摆脱“过度现实”的教育
几年前,《长江商报》报道:六一前夕,武汉市汉阳五里墩小学三年级学生洋洋(化名)在作文《我的理想》中说自己的梦想是“买20套房子、中100万大奖”。无独有偶,“加油!努力!为了人民币!”“梦想将来有很多钱”等夹杂了金钱和名利的理想出现在了湖北省某小学的毕业生留言册上。
这让我想起《非诚勿扰》中女嘉宾马诺的经典“名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一哭一笑,是“拜金女”集体形象的生动概括,如此现实的爱情观让人瞠目结舌。
从学校到社会,从孩子到成人,太多的人染上了“过度现实”的疾病。
对“买20套房子、中100万大奖”的孩子,我们“大吃一惊”:一个人的梦想可以不那么伟大,但最起码不要太过功利,倘若这孩子为这目标奋斗不止,那他将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对“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孩儿,我们感到无奈:追求物质条件本无可非议,但应该以男女双方是否真心相爱为爱情的基础和选择的标准,这样朴素纯美的爱情观,已经被无情的现实击得体无完肤了吗?
这些现象让我们痛恨,但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年轻人的“过度现实”,是否恰恰源于教育不断传递给孩子们的强烈信号?我们抛开家庭教育的影响,单纯来看老师和学校,又何尝不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种赤裸裸的标语就悬挂在学校里,是否与教育引导人向善、向美,与教育促进人类文明、众生平等、弱小应得到保护的普世精神相背离?
“想办法挤对他,让他赶紧走人”,对那些让人心烦的“双差生”,运用“智慧”将其排挤到社会,这是不是在某些时候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选择?
“读书是为了挣大钱、享佳肴、坐豪车、娶美女”,这样的价值观在不少老师的头脑中存在,这是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翻版?
“请将此明白书熟读背诵后销毁”,为了迎接检查,不惜让学生说谎,这样的教育是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成长?
“升学率是唯一标准”,有几个跳楼的又如何?只要升学率上去了,我的回报就是完美的。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学校中是不是普遍存在?
这样的“现实思维”,不断推动着我们的下一代,走进一条越来越灰暗、越来越看不到未来的道路。
“过度现实”让孩子变得乏味、孤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孤独、泄气、紧张、心烦、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对成功没有信心,表示“经常有”以上6种不良心理感受的儿童占受调查者总数的平均百分比为13.6%,表示“时常有”的达到43.1%。有79.5%的孩子“有时”或“经常”“感到紧张”;有69.8%的孩子“有时”或“经常”“感到心烦”。
“过度现实”让孩子变得自私、狭隘。卢刚因论文奖落选,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2死13伤。云南大学生马加爵因琐事与同学积怨,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
“过度现实”让孩子变得贪婪、冷漠。李镇西老师曾讲过一件事:
他工作过的一个学校,有一个当初花钱买来的尖子生考上清华,班主任老师请他回校给高三学生讲讲学习方法,他问学校:“多少钱?”班主任老师说:“你考上清华不应该感谢学校吗?”他说:“我考上清华跟学校有什么关系?”这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可谓不强,智商不可谓不高,但他就是钱理群教授所说的那种“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辩证地看,一个人的追求现实一些并非一无是处。做名“土豪”,只要不是为富不仁,也能做出很大贡献。想“当官”,这也是社会需要的,只要能清正廉洁、为人民造福,并没有什么不妥。我们要防止的是太过现实,导致学生的理想走向另一个极端。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流行,主流价值观渐渐迷失,许多人没有了信仰没有了敬畏,这种倾向非常危险。
应该说,这正是多年来学校极力追求应试教育、功利教育,而德育弱化、人格教育缺失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遗症,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读书到走上社会,理想教育严重“缺钙”。
白岩松说:青春应以梦为马,不要让现代的青春以“宝马”为马。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曾提出忠告:现在的青年对实际利益看得过重,不够浪漫、理想。人生是万米长跑,不要只看到前面的一百米,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
理想,是一双翅膀,能够支持人生在天空飞翔。不要让我们的孩子陷入“过度现实”的泥潭,否则,他们可能成为匍匐在地的爬行动物,再也看不到满天的星光。
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一位学者去一所中学调查,当问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时,被调查的150名学生几乎异口同声: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而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9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这个调查结果让人担忧:缺乏自主性,缺乏独立生存的意识,不注重自我选择,成为时下孩子们的通病。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剥夺了孩子们的选择权息息相关。为什么不少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什么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缺乏动力和勇气?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们一直被要求、被绑架,被剥夺了选择的机会。当我们没有给学生
提供选择的空间,没有把选择权还给他们,满足于越俎代庖,他们势必只能被我们牵着鼻子,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毫无活力和生机。
没有选择权,根本谈不上自主与责任,没有选择权,更不要去说什么追求梦想。
信息社会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不断选择”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纵观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我们不难发现,“选择”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学校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比如:法国高中的课程如同一个万花筒,三年下来,有的学校竟找不到两张完全相同的课程表。挪威、瑞典在高中阶段都为学生提供了十几个发展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样的课程选择,最终会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
因此,让学生拥有可选择的生活,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一个追求。
我曾经带领我的团队做过一些尝试。譬如:在校长助理、学生会干部、十佳少年的评选中,每个学生手中都有宝贵的投票权;各类学生优秀作品、优秀节目的认定,把决定权全部交给学生;课程可选择;拥有设计班级文化的权利;食堂菜品可选择;“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可选择;等等。这些看似细小的事务,却能在学校生活中,让学生逐步增强主动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证明,选择权的真正落地,阻力往往来自父母,因此,想办法赢得父母的支持和配合,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学校开设选修课,一个七年级女生早早根据自己的想法,有了选课方案。因为“抢课”的时候,她有事不能自己操作,于是跟妈妈千叮咛万嘱咐。结果,网络抢课开始,妈妈擅自做主,将女儿所选的艺术类、科技类的课程全部换成了自己心仪的学科竞赛类的课程。女儿知情后,痛哭流涕,母女关系降至冰点。妈妈一肚子委屈,觉得自己的好心被孩子当作了“驴肝肺”。
这位母亲的做法,代表着相当一部分父母的心声:我们不会害你的,我们比你懂,你按我说的做,准没错。完全是一套“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面还多”的理论。有的父母不考虑孩子本身的素质、兴趣,妄图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孩子像捏泥人、捏面人似的强行塑造。有的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体验更不能进入孩子的心理世界,武断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代替孩子的思维方式。打着爱的旗号,理直气壮地限制孩子,每件事都给孩子画好了“道”,孩子的选择权被无情地剥夺了。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机会,变得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何以立得住脚呢?
有人可能担心,孩子这么小,还不成熟,有些事让他选择,选错了怎么办?
其实,人生的很多选择并无对错之分。况且,偶尔选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给孩子一点自作主张的机会,摔几个跟头,绕一段弯路,甚至碰碰壁,这恰恰是一个人成长最好的机会。辨别正误、合理选择的能力,永远要靠实践才能得以提升。关键是,选择和责任是一对孪生姐妹,人的责任感就是在自我选择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只有被选择权,他也就无需承担什么责任。同时,在选择过程中,又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遇事冷静、有主见的良好心理素质。
对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身体和灵魂获得自由,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独立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当我们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他们的存在感会大大加强。他们会独立承担,产生责任感、信心和勇气,提升社会生活技能,增长面对并驾驭复杂局面和环境的本领,他们的身上,就会散发出独特的青春的光泽。
对学校而言,这是比学习知识、获得成绩更加重要的任务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