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肖东中学

撰写研究成果报告时如何用好图与表?

专业发展 2022-09-21 09:01:09

作为一种表达工具,图与表在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撰写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图与表本身具有结构化、简洁性的特点,有利于思维可视,在表达一些逻辑结构的问题、问题解决的策略路径及数据分析时,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在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达中很受一线教师喜欢。

一线教师科研成果表述中用到的图与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用来描述逻辑结构,可称作“结构图表”;还有一类是用来分析数据,即通常说的“统计图表”。以下结合一些实例就研究报告中如何用好图与表作具体说明。

一、描述结构的图表应用

各事物之间存在着关系,事物内部又存在着自身的结构。要表达这种关系或结构,人们往往喜欢用图或表的形式。作为表达一线教师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一般需要描述比较多的逻辑关系与要素结构,图与表成为研究成果表述中不可缺少的表达工具。

()表的应用

表,又称表格,可以用来表示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报告中,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采用表格形式来反映研究内容。

1.反映活动记录的内容要素时。有教师在研究综合实践过程的评价与管理时,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要求在实践中作好记录。

黑龙江大庆一中小组活动情况一览表(每次活动后由小组填写)

主题:

课题题目:

课题组成员:

组长:

序号

活动时间

应参加人数

实际参加人数

活动形式

活动地点

是否完成
预期任务

 

 

 

 

 

 

 

 

 

 

 

 

 

 

 

 

 

 

 

 

 

总计活动次数:

活动形式:

此表既便于参与研究的教师在观察中作记录,表格内容也反映了课题组对综合实践过程评价与管理的具体研究内容,如活动形式、活动参与率及活动的任务完成度等。

2.反映研究内容中要素间的关系时。有教师在学情研究这个课题中,用以下表格呈现了三项内容。

初中语文学习目标和文本起点表节选(七年级上)

初中语文学习目标和文本起点表节选(七年级上)②

内容

学习目标

起点要求

 

 

 

第一单元《散步》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
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
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
文章中四个人的形象
3.
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
中富含的情感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
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
效果
2.
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单描述
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
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
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显然,此表反映的是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与学习起点三者的关联性特征,表明“学习起点的研究,既要关注教材的‘逻辑起点’,更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图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图是指结构图,包括板块结构图、流程推进图与综合关系图。结构图不仅直观,更主要的是能够反映出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一线教师在撰写研究报告中比较喜欢采用。

1.板块结构图的特点与应用。

板块结构图就是用来描述研究内容板块关系的结构图。许多研究课程建设的课题在呈现学校整体课程结构时所用的经典图式——圆形图,便是一种典型的板块结构图。如金华东苑小学夏美丝老师主持的“基于体验的小学生“四有’德性养成策略研究”中的“四有”德性养成的策略体系图”,同样完整、清晰地表达了此课题研究的四条核心策略。可以看出,在“四有”德性主题下的四条策略是并列关系,其形成的基础在于载体与发展目标的定位差异。

小学生“四有”德性养成的策略体系图

2.流程推进图的特点与应用。

流程推进图是用来描述要素之间递进关系的结构图,一般既能看出研究的内容要素,还能看出这些要素在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要点与顺序。如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的课题成果表述中,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模型作了如下的图式描述。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过程模型图

可以看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主要分为“表征问题”和“表征分析”两个板块,然后描述了整个过程的推进流程,既有操作要点的提示,又有循环顺序的呈现。

3.综合关系图的特点与应用。

综合关系图是指包括以上两种内容的结构图,即在图中既有内容板块的呈现,又有操作流程的呈现,能够让读者很容易看出课题研究某个内容的整体研究设计思路。如“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的课题成果,在对“引导一发现”探究型活动的模式描述时,就采用了综合关系图。

小学数学“引导一发现”探究型活动模型图

可以看出,教师引导的三条路径目标“导向”、活动“导路”、评价“导悟”,分别有其相应的目标,且有一定的回路,还能看出这三条路径在活动模型中的相互关联性。

二、分析数据的图表应用

分析数据的图表,更多涉及的是统计图表。比如,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的汇总、前后的比较分析,还有柱状图、折线图、扇形图等一些专门用来直观描述数据间关系的分析工具图。此类图表更多地会在阶段性研究活动与整个课题研究中的成效分析时采用,在基于数据测量的过程实证性研究中使用更为普遍。

()统计表的应用

一般在通过调查、实验等方法所取得的研究课题,需要描述课题前后的效果对比时,常会采用统计表来呈现分析数据。

实验班和对照班七年级各学科前测和后测成绩表

这是一位教师在表达“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的成效时采用的统计表,旨在描述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科成绩。 

从表中两班学生前后测成绩的对比,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本课题研究的效果。

()统计图的应用

在课题研究的数据分析中,因统计图更具直观、形象的优势,所以应用更加广泛。比如柱状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差别;折线图既可以看出数量间的差别,还能看出数量的变化趋势;扇形图则可以看出部分与总体之间的关系;雷达图可以同时对单个系列或多个系列进行多要素的对比,尤其适用于系列之间的综合对比。

眼动指数

描述性反思与批判性反思独立样本T检验

上图是一位教师在“反思影响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中对“眼动行为研究”作分析时采用的柱状图描述。

可以看出,“对两种反思方式下的眼动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反思水平下,总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中,批判性反思组的均值均大于描述性反思组,且差异非常显著;在平均注视时间中,描述性反思组的均值则大于批判性反思组,且差异显著。通过统计图,结合统计测量分析,能够让研究成效的描述既形象,又不失专业,体现实证研究的科学性。

当然,图与表在课题研究成果表达中的应用,也要注意适当和适度。

所谓适当,即图或表的选择是否合适、恰当。比如,意欲反映内容模块的并列结构,便不适合选择表现递进结构的图。特别在有些数据分析中,需要描述数据间的连续性时,一般选择折线图;有些只需描述比较几个样本间量的多少的,选择柱状图即可。在实际提炼成果时,做到图表选择的适当,需要对内容、元素之间的关系,或相关数据所体现的价值作深入思考,明确要素之间的关系与数据反映的意义。

所谓适度,是针对现阶段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报告中“过度采用图表”的现象提出来的。在研究报告中,图表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图表虽然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但也会使文本割裂,造成阅读时的不连贯。因此,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时,还需要根据内容特点及文本格式,合理使用图表,才能提高文本的可读性,真正发挥图表的增色效用。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