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成效反映了课题的研究结果效度,是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对一项课题研究的成效表述是否得当、数据分析是否科学、是否有典型性材料作支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否合理等因素,会影响研究报告的质量。一个研究,过程做得很扎实,但成效部分的表述不清晰,缺少针对性、科学性,这份研究报告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以课题“运用几何直观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为例,对研究成效的分析,一看学生对“几何直观”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认识是否得到改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几何直观的方式来分析解决的学生是否比研究前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增强了?二看通过研究,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分析解决问题时的办法是否多了?有没有形成一般策略?至于“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类似这样的成效不说也罢。如要说明,可结合教师对几何直观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作用(或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倒也未尝不可。
表述成效时,为了让其更有说服力,需要结合成效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加以呈现,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呈现课题研究效果。以下结合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浙江省2008年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选编》一书中的一等奖成果,从三个维度(策略维度、对象维度、研究者维度)探讨成效表达的一些形式,供一线教师学习参考。
一、策略维度的成效表达
策略维度的成效反映的是研究课题在操作路径与解决问题方法层面的成果。在表达此维度成效时,需要将研究路径或操作过程以结构化的方式加以提炼、呈现,以利于读者清楚地把握操作要点。
文字概括。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式,以某种逻辑,将策略方法概括成几类,加以归纳描述。如乐清市教育局教研室叶宝华等几位教师一起研究的成果“基于教育科研知识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研究”,其中一个方面的成效是“构建了一种比较适应本地的教育科研培训模式”,概括了三种典型模式:“分区分校培训”模式、“大班集中培训”模式和“小班骨干培训”模式,每种培训模式均有“培训授课形式、授课时间内容、培训学分计算”的具体操作方法。
图表归类。图表归类式的策略梳理,相对于文字概括,更加直观,有利于清楚地表达要素之间的关系,展现策略路径之间的结构。如温岭市箬横中学葛文辉等几位教师合作完成的“萌动·行动·主动——高中生同伴辅导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在成效部分谈到“构建了同伴辅导的三角循环模式”,将其称为“同伴心理辅导的循环三角模式”,并以图式呈现了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见下图)
身心成长·普及知识
剧本式团体辅导
同伴辅导的循环三角模式图
研究者对图式也作了一定的解释:循环三角模式由四个三角形组成,每个三角形代表一个研究成员,并标明相应的任务。外层是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内层是专家起着总督导的作用。
当然,有些课题也会采用表格来梳理、归纳相应的策略路径。
二、对象维度的成效表达
对象维度的成效反映的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应用了一定的策略措施后所影响对象的程度与变化。如果所影响的对象是学生,就从学生的变化状况来描述分析;如果所影响的对象是教师,就从教师的变化状况来描述分析。“基于教育科研知识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影响对象显然是教师,而课题“萌动·行动·主动——高中生同伴辅导的实践研究”的影响对象显然是学生。对象维度的成效表达,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定性分析。即通过一些描述性语言对研究对象的变化作介绍。比如课题“萌动·行动·主动——高中生同伴辅导的实践研究”在表述对象维度研究成效“培养了高中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中,谈了三点:学生心理理念得到成长;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助人能力和助人意向提高,助人行为增多。当然,具体展开过程中,还选取了一些实例,以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又如金华市开发区东苑小学浙江省特级教师夏美丝老师主持的“基于体验的小学生‘四有’德性养成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师生‘四有’德性养成卓见成效”的对象维度成效分析中谈道:“教师的幸福感增强了;学生和家长的所说所做、所为所想、所思所虑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并且通过教师、家长及学生的表述,具体描述了对象的变化。在教师话“四有”中,一位年轻教师发表了感言:“开设‘师生画像’后,我觉得自己真真实实地享受到了做教师的乐趣,潜下心来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学生的可爱……”这样的描述,在家长话“四有”和学生话“四有”中同样也有采用,使对象维度的成效可感、真实。
定量分析。即通过调查,收集一些数据来表述课题研究的成效。比如课题“基于教育科研知识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研究”在表述“促进了一批教师科研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这一对象维度成效时,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通过对1987份问卷数据的分析,表述研究对象在意识和能力层面的变化。如对“通过这次培训,你对教育科研作用的认识有没有变化?你认为教育科研知识对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的作用如何?”两个问题的调查发现,63%的受训者认为“有变化,有很大的作用”,32.2%的受训者认为“有变化,有一定作用”,只有4. 78%的受训者认为“没有变化,没有作用”。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课题研究的效度。
定量分析的另一种方式,则是作前后测对比分析,数据变化看课题研究效果,更具说服力。如磐安县安文小学施妙英、陈燕飞两位教师在主持的“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的成效部分,便采用一组前后测的数据来表达课题研究的对象成效。
(1)你(你的孩子)每天都能自己主动做好作业。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学生 |
62% |
85% |
家长 |
58% |
82% |
(2)你(你的孩子)上学该带的物品都能自己准备。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学生 |
68% |
87% |
家长 |
62% |
85% |
这样的前后测对比,相对于实验研究,显然还比较粗糙,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课题的对象变化。
三、研究者维度的成效表达
研究者维度的成效反映的是研究者自身通过课题研究对相关研究主题的认识,或者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水平的变化,从侧面表明课题研究的成效。
比如,在温州市实验小学白莉莉校长主持的课题“小学实施整理课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效部分,谈到了“本研究对教师差异教育观形成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点对参与研究者的影响:“通过整理课的实践与研究,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真正认识到‘教’是为了‘学’而服务,在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不再是学生学科知识层面的掌握,而是一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习得……在备课和上课时,教师关注的不再是我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
这样的变化,正是整理课课题的研究带给教师的影响,引发教师们思考的。
因为研究者维度的成效是从侧面反映课题研究的效果,有时候只是课题研究成效的补充,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需要写出对研究主体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