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肖东中学

当学生学习用功而成绩不佳,怎么办?

班级管理 2022-09-19 08:53:41

考试成绩的高低不能说明学生素养的高低,但是对高三学生来讲,面临的高考是用分数来选拔的,考试的成绩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平时学习很用功但成绩不高的学生,既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又要帮助其提高成绩。

情景再现

刚刚结束了全市的高三模拟考试,我让学生们写一份自我反思,反思这次考试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指出后期复习的方法和策略。小佳同学的反思写着:“老师,我平时很努力在学习语文,按照您的要求去做,自认为做得很认真,但是这次语文考得不好,比去年的高考成绩还要低。我是不是比别人笨呀?希望老师不要放弃我。”

我知道小佳同学是一个敏感的女孩子,她是复读的考生,希望通过复读考入心仪的大学。小佳特别想考得好一点,以此坚定她选择复读的信心,从她的反思中我看到了孩子的困惑和无助,甚至期盼老师能给她指点,给予她前行的力量。作为多年带高三的老师,我深知老师的鼓励对一个无助的孩子的重要性,我将从心理上给孩子更多的暗示,语言上激励她,让她自信而充满激情,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度过心理焦虑期。

临场应对

我在她的反思后面回复:“聪明好学的小佳,你是一个勤奋努力的学生,天道酬勤,相信你会考出好成绩的。一次考试的失误不能代表你学习不好,人贵在能发现问题,改正不足,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高三这一年,老师会和你一起走过,老师相信你的成绩会有所提高。”

我让小佳到办公室,拿着试卷,比照答案,分析她答错的原因,结果发现很多错误是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症结在于没有看清题干的要求,比如:问的是文章标题的寓意,她回答的是标题的作用;试题是结合诗歌的尾联分析作者的情感,她分析了全诗的内容。我告诉她,要做好语文试题,关键要提高审题的能力,想清楚题干要求,就会答得准确,做到细心、用心,语文学习并不难。

我又问了问她的学习方法,发现她死记硬背的多,理解记忆的少;应付作业的时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少。我给她建议,知识的积累在于理解和运用,不能靠死记硬背。另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不能被动学习。最后我不断鼓励她:我们一起坚持,坚持就能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我们不能辜负自己,不能辜负自己的梦想,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技巧点拨

此案例我采用的方法是循循善诱,由浅入深,根据学生的状况,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分析,细致地引导学生进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善于点拨学生思考,用合适的话题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方法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关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春风化雨般达到疏导教育的目的。越是困难的时候,学生越需要耐心、细致的教育,越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

在上述案例中,我倾心关注学生,遵循心理学的知识,理性的分析和鼓励的话语能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使教师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内省。

拓展迁移

《论语·子罕》中颜渊感叹说:“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艺术在于循循善诱。不仅在育人方面要循循善诱,在教学中依然需要循循善诱。

在《烛之武退秦师》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在分析文章的论辩艺术时,我没有直奔主题,首先提出了问题:晋国为什么要联秦攻郑?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接着诱导学生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形势,学生发现:“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我适时点拨围郑原因,明确围郑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所以秦可以争取。又让学生找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在这些问题铺垫之后,最后抛出重点问题: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让学生自读、讨论,找出相关的句子,理解内容,探究说辞的思路和艺术:烛之武能够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国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击中要害,以此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退师”,以智慧的力量击退秦、晋两大国,最终保全了郑国。

教育感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情感的碰撞,要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切。教师只有深谙其中的精妙之处,才能纯熟运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循循善诱的教学思想需要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储备,需要有教育的智慧,懂得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教师要热爱学生,以关爱为桥梁,以善诱为启发,让学生走出迷惘,用关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用言语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