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肖东中学

课题研究报告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专业发展 2022-09-07 09:08:42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最终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有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却写不出好的结题报告。这与一线教师对研究报告的认识不足有关。一份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需要有基本要素、核心要素、增色要素三个内容。现结合一些实例作简要分析。

一、基本要素

研究报告不应是某个事件的简单记录,其基本着眼点是对某个问题所做的尝试解决过程的记录,其间伴有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解释、推理等科学研究过程。课题研究报告也是一种研究报告,应该具有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

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一般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提出问题一分析原因一提出假设一尝试解决一分析整理一得出结论。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如“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和目标的确定”“研究策略与过程设计”“研究成效的分析”等,正是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描述或记录。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研究报告与课题研究报告关系图

可以清楚地看到,撰写的课题研究报告应该是对某个教育教学问题深入研究、尝试解决的过程记录,具有研究与解决问题的本质特征。

二、核心要素

课题研究报告作为一种探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成果总结,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性成果。它除了具有一般研究报告的基本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份好的课题研究报告应该有三大核心要素:实践的体验、逻辑的思考、创新的元素。

()实践的体验

所谓实践的体验,是指课题研究报告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的,有实践过程作支撑。这与一线教师所做的教育科研特点有关。一线教师一般以应用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为主,实践是一线教师实施课题研究的基本途径。因此,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应该有对实践体验的关注和呈现。

当然,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报告中的实践体验,既应该包括文献资料的检索、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的实施及对研究数据的分析等具体的活动记录,更应该包括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落实于平时日常工作中的研究与探索过程的表达,也应该包括行动研究过程中想法的调整等思维层面转变过程的描述。

例如,获浙江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的课题研究报告《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其实践层面的探索为总结成果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研究报告中,实践体验的成分显而易见。课堂教学三阶段的活动设计,有源于圆的周长、射线的认识、平面图形的认识等课堂实践经验的呈现;“经历型”“体验型”“探究型”“创生型”四类数学活动的提炼,则有商的近似值、分数的意义等近40次围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正是有了这些实践体验,才让研究报告充分体现真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成为可能,也为课题成果的高质量奠定基础。

()逻辑的思考

一份研究报告是否具有逻辑性,是衡量报告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课题研究报告的结构来分析,其逻辑性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1)问题提出的针对性。

好的问题提出,应该是直截了当的,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个问题,让人一看便知道是针对什么的。例如,“关于提高语文课堂结束语价值的研究中间的问题是:结束语作为一节课的压轴部分,虽然才短短几分钟,却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人,而对结束语重视不够,更多时候听到铃声响了,匆匆布置作业,并告知学生现在可以下课。显然,这位教师用语虽少,却准确地指出“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堂结束语不重视,从而使原来应该精彩的课堂结束部分缺乏吸引力”这样一个问题,为后续的针对性研究奠定基础。

(2)理论思辨的严谨性。

有逻辑的思考在课题理论思辨部分的作用尤显重要。此环节包括课题核心词的选择、关键词内涵的解释、研究目标的确定等需要我们作深入思考与辨析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表达是否精准、严谨,是保证研究报告质量的关键。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关键性内容的设计与实效研究”,其核心词是“关键性内容”。怎样的内容才是一节课的关键性内容?它与教学重点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辨,课题组界定为:关键性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的教学环节或内容。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性内容,即语言文本内在联系的某种线索,对整个教学活动能起到导引学习、发散阅读、深化理解等作用的词、句、段。研究报告中呈现的界定,先从“关键性内容”大概念人手,再明晰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性内容”,较为准确地表达了课题组成员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关键性内容的认识,为整个报告的撰写确定了较强的逻辑起点。

(3)研究策略的条理性。

研究策略一般是课题实践操作部分成果的主要体现。因此,研究策略是否清楚、可供别人借鉴,是否有层次、符合逻辑推进的规律,针对性是否强,选例是否得当等,都是判断其质量的依据。一个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其研究策略应该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围绕课题进行,着眼于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二是具有较为清晰的层次;三是归纳的,可重复的,为别人可借鉴的。如同样获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的课题成果报告“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探索”中,是这样表述研究策略的两个层面的:以成果应用型、问题解决型、经验总结型、探求新知型等来描述个体背景下的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以“多人同课+小课题研究一人同课+小课题研究两种方式来描述群体协作下的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这不仅层次清晰,而且归纳到位,操作性极强。

(4)成效归纳的科学性。

成效归纳是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述是否得当、数据分析是否科学、是否有典型性材料作支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否合理有序等因素,同样影响研究报告的质量。一份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报告,在成效归纳中需要根据研究目标来梳理,而不能盲目填充。这是成效归纳质量的重要评判依据。如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这一课题的成效总结中,笔者提炼了四个成效,其中一个谈到了“教师设计数学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本来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的能力。

()创新的元素

创新的元素,简言之,也就是有新意。大而言之,整个研究过程操作层面有新的做法;小而言之,文本中的某个提炼、表达是新的,比前人更准确等。对于创新元素的梳理,也是课题研究报告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在一线教师所做的课题研究中,创新更多地体现在理论应用上,是实践层面的创新。在研究报告中,应该着力把实践层面的创新元素梳理出来。

如“关于提高语文课堂结束语价值的研究”报告中,研究者不仅对影响课堂结束语价值的因素、不同课型结束语的运用、不同类别阅读课堂结束语的变化依据作了阐述,更为有价值的是总结提炼了“抓住重点,归纳概括”“借用练习,迁移训练”“课末揭谜,首尾呼应”“巧用语言,抒发情感”“热烈讨论,激发热情”“搭建桥梁,拓展延伸”“设置悬疑,承前启后”“郑重评述,塑造形象”等八种结束语的设计及应用方式。这其中蕴含了研究者自身的理解和经验,创新的意韵油然而生。

这样的研究才是一线教师真正需要的,对他们而言是有新意、有价值的。

三、增色要素

1.语言洗练、准确、优美。

一份好的研究报告,应该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因此,报告运用的语言便相当重要。语言不烦琐,洗练、准确地表达,让人看起来美观,会让研究报告增色不少。

2.表达时具体与抽象的和谐。

好的研究报告,肯定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文本中形象化和抽象性交织在所难免。教师做教育科研,因为更接近一线教育教学实践,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理性而忽视形象的表达。适时增加文本的形象性,为同行提供可借鉴的做法,是好的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必须具备的。

3.形式生动、活泼、有节奏感。

在文本表达中,除了理性表述之外,适时用生动的案例来说明问题,会让道理更直观、更有说服力。此外,适当地运用一些图表来反映研究成果,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样不仅能增强文本的可读性,还能增强文本的节奏感,让人耳目一新。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