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语文课堂是动态的,流动着诗意之美;好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生成的,闪耀着理性之辉;好的语文课堂是充满思辨的,激荡着灵魂和精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辩证的思想引导学生灵动地思维,去感受世界,感悟生活。
情景再现
距离上次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已经过去三年,但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却让我记忆犹新。
在整节课结束时,我又像往常一样抛出一个固定的话题:“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在这首词中,你读出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到底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这个问题当作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将自己的观点写到周记本上,字数300字左右,明天上早自习之前收。”我布置完作业,踏着下课的铃声,满意地走了。回到办公室,我还暗自计划,明天白天上课一定把优秀的“作品”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而我也会趁机将苏轼的人生态度“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地与同学们聊聊,谁让我崇拜苏轼呢!
第二天早上,当我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办公室时,课代表已在办公桌旁“恭候多时”,她用无辜的眼神看着我说:“老师,我努力收了,可是还有好多同学没交作业。老师,我马上回去继续收,您别生气!”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班级了。于是,我带着怒气冲到了教室,准备在第一节语文课前,好好“收拾”一下这群家伙。
可当我站到讲台上时,我又理智起来——总得问问这群孩子不交作业的原因吧。学生们低着头,窃窃私语,终于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实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态度,只是没有足够的“理由”去表述。换言之,他们对这个问题只能答出几个字而已。
面对此情此景,我觉得不能用“暴力”手段处理,而应该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有理有据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临场应对
我依照学生的观点,先领大家分析了苏轼诗歌中体现的消极的人生态度。比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月”这个意象就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我又借势举了几个例子: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其中体现的思想与苏轼的相似。学生似乎明白了苏轼的消极思想是有一定根源的,苏轼47岁时因为莫名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了团练副使。学生理解苏轼的无奈:面对人生,面对自己的华发,只有举起酒樽,“还酹江月”。
分析过后,我又引导学生去分析苏轼人生态度中积极的方面。我从苏轼的身份、地位等方面入手来浓墨重彩地描绘这位旷世奇才——应该说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的人生写照,百转千回,摇曳生姿,灿烂氤氲,有着千年的忧伤,千年的沧桑,却又有着千年的雄奇。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到“苏东坡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快乐天才”,原因在于他的三样法宝——儒学、道学、佛学,正是这样的“三足鼎立”支撑了东坡,他才会说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带领学生分析苏轼的人生,想告诉学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可以沮丧,但是在沮丧后我们依然要打点自己的精神,完成精神的突围。这才是苏轼,这才是千年才出一位的才子。
技巧点拨
此案例我采用的是辩证分析法,由此及彼,逐层分析,体味苏轼的人生哲学。辩证分析法强调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苏轼的人生态度上,我既让学生理解苏轼的消极与无奈,又让他们理解苏轼的大格局与胸怀。二者相互关联,消极中渗透着乐观与幽默。
拓展迁移
此法适用于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
在给高一新生讲授《荆轲刺秦王》时,我请学生分析“荆轲刺杀秦王的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一些男同学铁血热情,坚决支持荆轲的做法,对荆轲的做法给予肯定;而女同学多半理智,觉得这样做实在是以卵击石,得不到实效。于是我趁机指导他们运用辩证分析法,让他们联系当时的实际,重新审视荆轲的行为。支持荆轲前往秦国的信念是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秦国势力逐渐雄起,这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这是一种趋势,而荆轲只凭一己之力想力挽狂澜,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当我讲完这些时,学生的脸上写满了沉思后的喜悦……
教育感悟
赞可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育人的开始,也是育人的终极。当教师发现学生不按时交作业,不要怒气冲冲,不要怀疑他们,要试着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教师最大的力量不是发现学生的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的教育要有高度、广度,更要有深度。唯此,方为育人之师,方可训练思维,启迪心灵,传递知识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