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迈上三尺讲台,看着满溢青春朝气的笑颜,不禁感叹:这就是“教师”职业的魅力。课堂上最精彩的,当属与鲜活生命迸发出的各种小火花。
每节课我们都会充分地准备、精心地设计,期待课堂上的完美呈现。可是设计再精心,预想再周全,课堂上还是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
这时,更能体现老师的应变智慧。
情景再现
一日,常规提问环节,点到王文时,只见这小女孩,瞬间张大嘴,半低着头,怯怯地看了我一眼,慢腾腾地站起来,脸转向窗外,声音极小地背诵着:“独……独……独立寒秋……”
听着这磕磕巴巴的背诵,我的火气“腾”地一下就上来了,心想:新高一这才开始,第一句都不能顺畅背下来,何谈全文!之后的那些内容怎么完成!语文本就是靠积累提高的,这学习态度哪行呀!
正欲批评,却见这孩子仍磕磕绊绊地背着,细看,右手还握着笔,在纸上不停地写着,像是在写背诵的内容……
临场应对
细思量,这孩子应该会背呀,难道有“发言恐惧症”?记得她作业本上的字写得不错,那不妨换个方式考查。于是,我温和地说:“王文,让你发言是不是紧张呀?”只见那孩子头点得跟捣蒜似的。“正好我一会儿讲课需要原文,你发挥一下卷面优势,到黑板上默写吧!”这孩子一听,那表情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长舒一口气,快步到黑板前写了起来。那呈现着实让我心里一惊,娟秀的正楷,准确的内容,庆幸多了些观察,没有草率批评,否则不仅错过这孩子的美好,也会让她更惧怕发言。
今天是个机会,再做些什么,帮帮这孩子吧!于是,我面带微笑地说:“是不是我提问时太严肃,把她吓着了呢?”全体点头。我接着说:“王文写得这么准确漂亮,背诵这关算是过了,但是我没听过她流畅的声音,咱们一起听她读一遍,好不?”学生们听出我的用意,都向王文投去了善意、鼓励的目光。
下课后,王文给我讲了自己的“历史”。原来小学时有一次课堂上发言,同学哄笑,笑她的声音不好听,笑她的答案不靠谱,从此以后,只要一想到发言,她都会否定自己:我的声音不好听,我答不对,等等。以至于发展到,一想到课堂上会被老师叫,她都紧张到呼吸困难。
于是,我常常创造机会让她发言。
现在的她,眼神中多了份自信,每节课都会寻找机会主动发言了!
技巧点拨
此案例,运用的是期待效应法。课堂上,当你信任孩子,他们会更有自信,在尝试、失败、自我完善中,缔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佐藤学先生称:与其说,我要观察课堂中发生了什么,不如说,我要将课堂中发生的一切都吸纳于心。观察课堂与分析课堂,最为本质的意义就是:珍视与每一个生命的相遇,并努力创造与每个生命共通的心缘。
这一年,我做得更多的就是循循善诱,从旁鼓励和引导,关注、倾听、激励她,有的时候亲切一点,再亲切一点,平等一点,再平等一点,甚至是仰望一点。不给她随便否定自己的机会,而是渐渐地让她相信自己很好,而且还可以更棒!
我相信生命的力量。心理学中有一种“期待效应”:在深情的凝视中,孩子们会奇迹般地拔节生长。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和的点拨,好似一阵春风、一场细雨,让怯懦的孩子眼中闪烁自信的光芒。
拓展迁移
其实我们身边不自信、轻易地否定自我、放弃挑战的孩子有很多,他们都需要被注意、被鼓励、被引导、被认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舞台”中央那颗最耀眼的星,但我们要尽力帮助孩子成为“舞台”上最自信、最独一无二的那一颗。
军歌比赛在即,我们的大合唱已经练习得很好了,但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难得遇到大型活动,我想让同学们多些锻炼。于是我和孩子们商量:“两首歌开嗓之前,我们加几句属于七班的宣言吧!”全员赞同。于是探讨商定出和歌曲契合并能体现七班精神的内容,这些文字代表着孩子们的心声,其中的信心、霸气,是最希望他们具备的。
词定妥,接下来商量:“如何呈现呢?”一致决定:领诵和齐诵。
“由谁领诵?”问题一抛出,全员低头,这也是预料中的。他们头脑中迸出的第一念头是“我一定不行”,很自然地否定自我,没有抛头露面的自信。
而现实中的他们是有很大可塑性的。于是我们安排了一个仿真赛场,全员锻炼,循循善诱中,鼓励“煽动”下,每个同学展示了一次“超越自我”的声音,大多数孩子都能声音洪亮,情感饱满,最适合的“勇士之声”也被我们选拔出来了!表演时我班一气呵成,宣言响亮,军歌嘹亮。
赛后,当选的同学,很激动地奔向我:“老师,您可知道,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啊!我一直认为自己不够好,从来没尝试争取过!老师,老师,要不是您鼓励,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做到!”
教育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身上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每天抬起头,挺着胸膛走路的人!”
我相信学生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最大。我们要做的,就是充满期待,循循善诱,唤醒学生内心的力量,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优秀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