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在中国画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以一种虚无的形式传递满盈的内涵,能更好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立体感,看似不圆不满,却能使画面更加空灵,更能带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同样,好的教育也是需要留白的。
上课铃声响起,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室,师生问好后,我正准备上课。突然一个声音冒出来:“老师,他们刚才把我的凳子移开了,想让我摔在地上。”是班上的杨云同学。这孩子本是班上的班长,同学们却联名要罢免他,班主任为了遵循“民意”,撤了她的班长职务。
“谁?”刚一上课,就有人捣乱,这还了得,顿时,我怒从心来。
“我,我不知道。”杨云支吾着。
“哈哈哈……”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我明白肯定是班里有学生乘人之危。
“老师,是她自己移开的,还怪别人。”
“就是,昨天她也这样,班主任还偏心她呢!”还有人跟着起哄。
“我,我没有。”杨云急得泪珠子在眼里打转。
此时,我真想大发雷霆。但又想起前一天班主任说过这件事:把大家狠狠批评了一顿,同学们都很不服气,认为班主任还在偏心杨云。我意识到此时苛刻的批评,只能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致使学生学会变本加厉,学会以暴治暴,教育的效果不但等于零,还有负面作用。但此时的杨云也的确委屈,我知道同学们这么做,是因为以前杨云不注意工作方法,只懂得严格要求同学,对自己却非常放松。同学们想伺机报复。看来,我最应该做的是改变这群孩子的心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去认识错误,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冷静下来后,我不动声色,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出示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而是转过身,默默地在黑板上写着:
如果你生活在批评中,你就学会了责难。
如果你生活在敌视中,你就学会了攻击。
如果你生活在嘲笑中,你就学会了胆怯。
如果你生活在宽容中,你就学会了忍耐。
如果你生活在鼓励中,你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你生活在赞美中,你就学会了欣赏。
如果你生活在公平中,你就学会了正义。
如果你生活在安全中,你就学会了信任。
如果你生活在赞许中,你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你生活在接纳中,你就学会了爱。
教室里静得只剩下粉笔敲击黑板的声音,每一声也敲击着同学们的心灵。
写完后,我环视教室一周,同学们把头埋得很低很低,大家也都自觉地抄下来。我知道此时教导什么都显得多余,只是轻轻地说:“这是老师送给大家的。同学们,一个人的觉悟影响着他的行动,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好我’和一个‘坏我’。每一个时刻,‘好我’和‘坏我’都在较量和斗争,天堂与地狱、善良与邪恶就在一念之间。所以,营造良好的环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觉悟。”说完,我又写了以下文字: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
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
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
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
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
从神到我有多远?觉醒之间。
同学们已不约而同地朗读起来,声音比任何时候都要洪亮,都要激情澎湃,每一双眼睛都熠熠闪光,每一张面孔都泛着鲜艳的红潮!
有时候,教育需要学生留一点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空间,让他自己去消化,去感悟,在关键的节骨眼上,培养他们的善念,把教育变成一种熏陶,一种无声的语言。如此,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