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肖东中学

学生迷失自我,怎么办?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1-06 08:52:39

今天,当我们用“自我迷失”或“迷失自我”去网络上搜索的时候,相关的词条不计其数。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些人头晕目眩,眼花缭乱,找不到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到底要什么,要到哪里去,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

德育难题

现实中,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了好成绩,或者在竞赛中获奖了,一段时间内趾高气扬,骄傲自满,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以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

有位学生,在一次数学比赛中拿了个市级一等奖。回校后,学校开了个庆功会,对他进行了表彰。从此,他连走路的姿态都不一样了,对以前的好友,也不屑一顾。在班上,谁要是惹了他,那简直就不得了。

他,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学生的自我迷失,有很多种表现:

我就是分数;

我就是高手;

我就是金钱;

我就是傻瓜;

……

总之,我不是本真的自己。

问题诊断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是一部反骑士小说。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已绝迹,而主角堂·吉诃德却沉迷于骑士小说,常常幻想着自己就是一个中世纪骑士,并自封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还叫来邻居桑丘·潘沙充当自己的仆人。他们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在他们身上,发生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且捧腹大笑的故事,结果总是四处碰壁。最终,堂·吉诃德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了家乡,不久便离世了。

在那段时间里,堂·吉诃德就是一个守护神,已经不是他自己了。此时的他,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自我认知、自我意识。骑士的形象,骑士的言行占据了他的心灵,使他迷失了自我。

自我也被称为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指个体的人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觉察到自己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迷失自我,就是在迷惘中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认识你自己”这个命题,自从古希腊人提出来之后,一直都是人类认识里程中的一大难题。认识不了自我,当然就不知道自己眼前所追求的是不是自己本来所要追求的。堂·吉诃德就是这样,在迷失了自我的那段时间里,他其实是糊里糊涂当了一回“堂·吉诃德”,却一直没有明白本来的自己到底是什么人,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他虽过得愉快,但也荒唐。

就学生而言,他们是未成年人,身体和心理都处在成长之中。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都还未定型,面对复杂的社会、复杂的校园、复杂的班级,很容易造成自我的困惑与迷失。有的把自己仅仅当成为分数而生活、为分数而奋斗的角色,有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有的今天学习张三,明天模仿李四……尤其是,看着班上其他同学成绩优秀,或者生活潇洒时,心生羡慕,极力仿效。这个时候,自我就失去了。

目前,学生成为分数的代名词,是比较普遍的失去自我的现象。

“比较”,是很多人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拿自己与他人比,看看自己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一比较,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于是,迎头赶上他人,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很多情况下,这种迎头赶上的劲头,是在不考量自身条件的前提下作出的决定。这很可能就是一种盲目的选择、盲目的决策。他人数学成绩好,自己可能语文是强项。如果一旦看到别人的数学成绩好,就去拼命花功夫学数学,结果很可能不但数学没有学好,语文也耽误了。邯郸学步,之所以连自己原先的走法都忘记了,就是因为没有事先进行一番自我估量,认清自己原先步伐的特殊性,才丢失了自我的。学步者在看到邯郸人走路姿态非常优美的时候,心里产生了模仿与学习的念头。他如果在作出决定之前,看看自己走路的姿势,可能就不会那么匆忙下决定,也就不会闹出后来的笑话。

而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是未成年人,世界观与价值观未定型,如果稍微不注意,很容易迷失自我。例如,一些学生一旦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获得成功,就可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少年得志容易迷失自我。家境殷实有时也容易导致迷失自我,很多“富二代”“官二代”迷失自我便是例证。

迷失了自我,也就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本初的自我,为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裹挟、所“绑架”。

破解策略

爱因斯坦16岁时,一天上午去河边钓鱼,父亲拦住了他,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影响了爱因斯坦一生。

父亲告诉爱因斯坦:“昨天,我和邻居杰克清扫一个大烟囱。我们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爬上去,杰克在前面,我在后面。下楼梯时,杰克走前面,我跟在他后面。出来后,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杰克的后背、脸上全都是烟灰,被蹭黑了,我身上一点烟灰都没有。”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说:“我看到杰克的模样,认为自己肯定和他一样,脸上黑黑的,就去附近的小河里洗了个脸。杰克呢,他看见我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于是,随便洗了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看着他笑,以为杰克是个疯子。”

爱因斯坦听完故事,也忍不住大笑起来。父亲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都会把自己照成天才!”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盲目地把自己与别人比较,认为自己比他人聪明就满足,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沮丧,这是非常愚蠢的。每个人都会拥有不同于他人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最可靠的“船长”。

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学生很少去真正认识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喜欢盲目模仿别人,结果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在学习上,盲目仿效他人,导致满盘皆输。

对青少年学生而言,由于各方面不成熟迷失自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途而不知返,甚至是不知道自己迷了途。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让学生不迷失自我,或少迷失自我。

那么怎样让学生做到不迷失自我,或少迷失自我呢?

(1)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一个对自己没有正确认识的学生,容易迷失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要轻易拿自己和别人比,特别是不能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优势相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和他人盲目比较很容易使自己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对成长很不利。

有一名14岁的女孩,又矮又胖,眼睛也小,但她不悲观,一天到晚都乐呵呵的。在同学们的心里,她简直就是“快乐的小皮球”。她不悲观,是由于父母的引导。爸爸说:“爸爸胖胖的,你也胖胖的,爸爸是‘大皮球',你是‘小皮球’,咱俩真不愧是父女。”妈妈说:“你眼睛小小的,像妈妈的是不是?告诉你,你爸爸当初认识我的时候,就是看上了我这对小眼睛挺机灵挺有特色的。”有了父母的正确引导,女儿悦纳了自己的外表,生活得很愉快、很自信。相反,她如果与别人相比,觉得自己胖得难看,可能快乐吗?只会徒然增加忧愁。自己就是独特的“这一个”。

(3)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这一点很重要。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要教育学生放平心态,客观面对自己的家庭,特别是要让学生明白,即便是家庭条件优越,也是父母创造的,不是他创造的。自己的未来,要依靠自己。而家境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衣食,都来自父母的辛勤劳动。

(4) 成为优秀的自己。要成为优秀的自己,首先就必须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他人。任何人的成长,都是自己在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之后奋斗的结果,他人的成长之路,是难以复制的。

(5) 正确认识他人。这里的他人指班上的同学,或者自己的“闺蜜”。一般而言,学生很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而且一些学生就是在身边人的影响下迷失自我的。他人的外在条件,他人的性格爱好,他人的优点缺点……都可能是影响自我的因素。要教育学生避免盲目认同他人,否定自己,而要自信。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