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肖东中学

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课程

学校管理实务 2021-12-29 09:39:09

案例•————

被表彰的“捶背”事件

德育主任找到我,说二年级三班班主任,有些行为貌似不妥,非要我亲自去看一看。

课间,我隔着窗子,望向德育主任说的那个老师的位置。她正在批改作业,在她身后,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给她“捶肩”,一边捶,一边嘻嘻哈哈地说笑着。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我并没有直接走进去,而是转身朝二年级教室走去。

一直跟在我后面的德育主任看我无动于衷,压低声音说:“这怎么行?让孩子伺候她,弄不好要出事的。”“出什么事?”我故意问。他看我一眼,似乎对我的反应有些意外:“您忘了上海那个学生给老师打伞的事件了?闹得多大!这要是给老师捶肩的画面被家长拍下来,传到网上,弄不好也够咱们‘喝一壶’的。”

我当然记得“打伞”事件。但我没回应主任的疑问,而是直接拐进了二年级三班的教室,正在玩耍的孩子们见我进来,“呼啦”一下围了上来。我微笑着摸着他们的小脑袋,假装不经意地问:“你们都谁给老师去捶肩了?”“我”,“我”,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叫着,脸上闪烁着自豪的光。我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儿本来还笑眯眯的,一听到这个问题顿时噘起了嘴,不开心地说:“我得星期五才能轮到呢!”“哦?你们轮流去啊?是老师安排的喽?”我假装不解地问。“不是老师安排的,”一个小女孩抢着说,“我们开了秘密会议的。”“哇,你们还有秘密会议,太厉害了,为什么要给老师捶肩啊?”我继续问。“我们李老师可好了,我们都喜欢她。”孩子们嚷嚷着。“听说她肩膀疼,妈妈告诉我要照顾老师,我们才开了秘密会议的。校长爷爷,我们要相互爱护,对不对?”那个女孩接着说。

“嗯,很对,你们真棒,你们的老师一定会更爱你们每个人的!”

从教室离开后,我问德育主任,这件事他怎么看。他想了想说:“好像老师也不是故意的,是不是提醒一下就行了?”

我说:“我准备下次开会的时候,郑重其事地对她提出表扬。”

人格课程的最佳表现方式

成才必先成人。一些学生成绩优秀,但存在人格缺陷,比如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嫉妒心太强等,实际上这是一种“人格障碍”。这种学生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缺乏对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能力,如果任其发展,得不到及时纠正,即使将来他有丰富的知识,也不会是一个有用的人才,甚至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悲剧,给社会带来危害。

怎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很多学校开发了相关的课程,比如品德课、礼仪课、晨诵课、传统文化课程,也在日常的活动中融入了人格教育的内容,比如升旗、班会、入团、入队、入学、开学典礼等活动,从内容,到仪式,都蕴含着对学生人格构建的引领。但我并不认为特意而为的行为是人格教育得以落实的关键,我主张,人格课程就隐含在德性充沛、情意充沛的教育生活细节中,隐含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构建中,隐含在自由舒展、安全和谐的课堂生活、课余生活中。

我在小学一直推广“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大家习惯于师道尊严,习惯于教师“高高在上”。而“蹲下来”这一小小细节,却蕴含着师生间的平等,但这种平等在一部分老师心里并不被认可。实践一段时间后,教师才发现“蹲下来”的奥妙。当老师和孩子真正实现了四目相对,就会在瞬间发现一个美好的世界,师生间的交流也开始由“硬声硬气”“冷言冷语”变得温润、柔和起来。

一个小学三年级班主任,每天放学的时候,都会非常耐心地跟每一个孩子拥抱告别,从无例外。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举动,却让这个班级变得爱意浓浓,家校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都变得那么和谐、美好。

一个一年级的老师,在述职的时候讲道:

我的孩子们刚刚跨入学校的大门,大多对老师表现为惧怕、不敢接近。于是,在学生面前,我完全不摆老师的架子。我运用一句问候、一个爱抚动作取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的欢心。通过“爱老师”“做个好学生”这两个主题教育活动,我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我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大姐姐。学生愿意和我接触,愿意与我说悄悄话,进而愿意参加一切教育活动。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

这些,都说明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途径,就蕴含在日常的点滴细节之中。

学校工作,压力最大的可能就是安全问题。我在河北工作的时候,曾经遭遇过一个突发事件:一个教武术的体育老师组织社团活动,做演示动作的时候,不小心踢到了一名初二男生的胳膊,造成学生小臂骨折。

这件事说起来非常严重。第一,事故发生在学校,而且是上课时间;第二,造成伤害的责任完全在老师,学生是无辜的。如果按照当下比较普遍的家校关系来看,这件事处理起来会非常棘手。

事发后,我们及时把学生送到了医院,进行紧急处理,同时通知了家长。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家长赶到医院,那个男孩子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是:“爸,妈,这件事老师不是故意的,你们不能找老师和学校的毛病。”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和老师非常感动。事情最后的处理非常简单,家长没提任何特殊要求,学校只解决了医药费。学生住院期间,老师们自发地轮流到医院去给他补习功课。最后,父母还表达了对老师们衷心的感谢。

为什么一个潜在的麻烦变得这么简单呢?我后来跟老师们总结的时候说,这归功于你们平时所做的一切,你们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平等对待,在这样一件事上,给予了大家回报。那个男生虽然只是一个初二的学生,但他身上展现出的宽容、善良、善待他人、坚强等人格特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和老师的影响。

在学校,我一直坚持推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歧视、无差别的教育理念,推行不排名、不攀比的管理模式,把安全、舒展、自由作为一种教育标准不断强化,同时提倡“我,就是教育”的师德文化,目的就是希望这些成为隐形的人格课程资源,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推广“我,就是教育”的文化

在我工作过的学校,我都开展过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教育论坛,让大家讲一讲自己的老师,讲一讲和老师之间那些难忘的故事。

为什么我会执著于这样一个话题的分享呢?原因有三:

第一,为了实现教师职业更多的传承和反思。一名教师,工作了二三十年,积累了不少经验,或者经历了某些深刻的教训,但因为缺乏相应的传承机制,这些经验教训随着一个老师的退休,大多烟消云散了。后辈的老师,只能从零出发,重新摸爬滚打,经历前辈们曾经走过的弯路。回顾自己的老师,是为了寻找“榜样与警钟”。有了传承和反思的意识,就能够从自己过往的教育经历中汲取更多营养,增添站上讲台的动力和勇气。

第二,为了促成大家“我也曾是学生”的思维视角。什么叫“儿童立场”?如果不能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和看待问题,教师的很多行为可能就变成了一厢情愿的“想当然”。是不是好老师,最有发言权的永远是学生。有一名英语教师讲了一件深刻影响他童年的事:他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嘲笑他的字“还没有我们家的狗写得好”,这件事深深伤害了他。现场聆听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开展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促使教师思考:未来十年、二十年后,我将留给学生什么样的记忆?变换身份看待问题,何去何从,自有清晰的选择。

第三,为了厘清大家对教师工作本质的认知。故事的分享,让我们逐渐逼近对教师工作本质的理解。一名教师分享自己的观点:“老师,你的言行举止真的很重要。”很多时候,老师看似偶然的一句话,可能会彻底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这种改变可能温暖肺腑,也可能痛彻心扉。从狭义的角度讲,教育就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实现人类文明成果的一代代传承。传承的基本桥梁就是“教师”,而非教材,更不是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优秀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最为宝贵的“人生价值的引领”。当一个老师能够对学生做人、做事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真正的影响,帮助学生构建足以应对未来生活的价值观体系,他就像骨骼或肌肉那样,真正嵌入了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如果我们不曾深刻地对学生产生过影响,不曾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过帮助,不曾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过有益的引领,我们何以自豪地说“我是你们的老师”呢?优秀的教师是一束光,能够给学生带去温暖,带去希望,能够在学生战战兢兢、心神不安的时候给予他们力量,能够在他们一片混沌、犹豫彷徨的时候牵一牵他们的手,给予他们方向,唤醒他们沉睡的梦想。

2016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京师论道”第七届京师基础教育创新论坛,我与著名学者、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林格老师一起参加了题为“教育者的自我发现”的论道环节。我在现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就是教育。教育实施的最佳路径是“向内看”,是教育者的自我觉醒、自我提升,由管理和改造他人的冲动转向认识和修正自己。这一观点得到了林格老师及与会专家、学者和同仁们的高度认同。我在江苏常州做校长时,曾提出“崇德尚美,润己泽人”的校训,其中“润己泽人”强调的就是“师生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互相吸引、互相包容、互相参与、彼此影响、彼此成就。唯有如此,“我,就是教育”“以生命影响生命”才能逐步成为学校的育人路径,并最终衍生为学校的文化。

课程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和根基。一所学校中,教师是课程的研发者、执行者,我认为,教师更应是课程本身。有句话说得好: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直接影响和左右着学生。观察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是不是跪着教书,完全没有精神的独立?是不是擅长打太极拳,没有担当精神,善于推卸责任?是不是出卖着自己的灵魂,做着有违师德规范的事,还大言不惭地说“大家不都这样吗”?这其实就注定了一所学校的品质。

我曾经在教师培训的时候引导大家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学生普遍考得不好,我们该归罪于谁?如果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他会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但如果是一个较差的老师,他很可能就会把责任归到孩子、家长、班级纪律甚至前一任老师身上。这就是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二者对问题的归因不同,是导致不同成长高度的关键。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从自身找问题,认为自己就是教育的关键,只要改变自己,问题就会发生积极变化;而一般的教师则容易把问题推给外部环境,而外部环境是自己不可控制的,因此,改变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

因此,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就是努力形成教师“从自身找问题”的思维方式,打造“我,就是教育”的文化,让所有老师洞悉、改变自己,才可能改变教学,改变教育。“我,就是教育”,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教育的行动方向、行动策略,不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站在学生面前,你就成为了教育。无论你怎样教育学生,学生都会受到你的影响,你都会给学生的成长打上深深的烙印。这个烙印可能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也可能会毁掉学生的一辈子。

我在辽宁北外附属学校工作时,提出要打造一支“温暖公正,专业有趣,向深行走”的教师队伍,这十二个字,就是对“我,就是教育”的形象化表述。我告诉老师们:“当我们每个人达到一定高度后,走进教室,也许不用说话,随意流露出一点什么,学生就能吸收你流露出来的东西。就像一杯水,满了以后会从杯口流出来,而我们的学生主动去吸收,于是教育发生了。如果老师自己没有修炼好,只有半杯水,那么你给学生的只能是一种灌输,离教育的本真、教育的智慧就会很远。”

发现学校中默默无闻的人

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在《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5件事》一书中表达过一个观点:每次处于困难境地的时候,高效能校长总是以他们最优秀的教师为出发点来进行决断。在做出任何决断或尝试任何改变之前,托德·威特克尔建议校长问自己一个问题:我那些优秀的教师会怎么想呢?

这个观点让我思考了很久。的确,15%左右的优秀教师在学校中是受人尊敬的榜样,他们的所思所想引导着一个团队的方向,也代表着学校所能达到的高度。他们通常表现出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处理问题更成熟、家长更认可等优点,让他们参与到学校政策制定等重大决定中来,更具影响力和可行性。

但我的质疑是,一所学校的主体工作到底是由谁完成的?我们可以说“有名师才有名校”,那么,是不是仅凭名师就可以高标准地完成学校常规化工作,从而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及优异的教育品质?我曾经简单归纳过学校生活的理想境界:在一所规模庞大的学校里,每一个成员就像一个零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合力。每个人都知道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地点,自己应该出现在什么位置,履行什么样的职责,学校这架庞大的机器,就有了无穷的动力,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有条不紊地运行,即使有一点小的摩擦,一点小的故障,也能凭借巨大的自身惯性得以消弭,从而继续向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或许名师是机器的核心部位,而其他普通教师,只是一些不起眼的零件,甚至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不可否认,若要使机器完美运转,每一个零件都不可或缺,不仅需要质量万无一失,还需要相互之间的配合天衣无缝。

管理者看重15%的优秀教师没有问题,但拿捏好尺度至关重要。因为需要名师“创门面”“打天下”,于是百般呵护,甚至溺爱放纵,荣誉全部归到他们头上,向上级推荐优质课的机会也直接分配到他们身上,组织外出学习、考察,他们更是抢得先机;因为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失去了原则,把“看优秀教师脸色”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一味迁就、退让,甚至突破了制度的底线:这样的做法大多后患无穷。

一个集体如何正常运转?要仰仗最基本的规则。每个零件有固定的位置、职责和运转方式,而通常在集体中“咄咄逼人”,自恃劳苦功高,要荣誉,要待遇,否则就施以要挟之术的人,大多渴望摆脱规则的束缚,凌驾于集体之上,以一己之力撼动整个集体,从而使这架机器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运转。管理者如果因种种忌惮而不断忍让,看似为了整个集体着想,保护了某种利益,但往深处看,对这种个体利益的“保护”绝对是以伤害集体大利益为代价的,结果是“暖了一人”却“伤了一群”。基本规则的底线被突破,带来的将是对普通教师的漠视,是管理权威的丧失和执行力的下降,是普通教师群体对制度本身的质疑和排斥。

管理者要耳聪目明,不仅能看到那些走在队伍前列的优秀教师,也要看到一个庞大的团队中,紧随其后的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成绩或者突出的能力,但并不代表他们为一所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很少。相反,他们作为团队中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对学校的正常运转与提升而言,是最重要的基石。管理者能否看到他们,能否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能否不断为其输送精神的营养以保持他们旺盛的事业心和教育情怀,能否在他们面临困难的时候站在他们身边,都决定着管理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水准。

这与班级建设的道理一样,过分强调“抓两头促中间”的策略,往往会忽视占比50%~70%的中等生群体,从而导致中等生成为沉默的多数,使班级活力不足。很多管理者也会犯下同样的毛病,对那些“不显山不露水”“老实听话”的教师不太注意,平时说不上几句话,甚至叫不准名字,这都会影响到一个团队的整体打造。

因此,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团队中“默默无闻的人”。我曾专门组织大家探讨如何关注那些普通老师的话题,并提出中层干部“每日一谈”的工作要求,即有计划地每天主动接触一位老师,做些简要交流。这种交流未必那么正式,交流场所也不一定在办公室,可以在教室里、楼道里、操场上,看起来更像是随机发生的,交流的内容也不一定完全限于工作。对那些不善言辞的老师,也可以利用微信留言,或者把想说的话写在便签纸上,粘贴在老师办公桌上。保证在一定周期内,和所有老师都有这样“不经意”的接触,让普通的老师也能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关注,管理者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亲密。

另外,学校在表彰的时候,可以专门针对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老师来量身定制一些特别的奖项,将他们平时不引人注意,甚至不为人知的工作细节、成长故事呈现在大家面前。目的只有一个,要让这些老师知道,走在校园里,他们不是边缘人,每一个人同样重要。

这样的做法,保障了对教师团队的评价客观公正,有利于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从长远的意义看,这样的做法也会逐步深入人心,延伸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即“每一个人都不能少”,从而让“目中有人”的教育真正在每一名教师心中深深扎根。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