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肖东中学

班级制度的执行

班级管理 2021-12-21 11:07:12

定了制度而执行不到位,是很多单位的普遍现象,也是导致制度的权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旦学生不拿制度当回事,制度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制度管理最关键的问题是执行。不能执行的制度就不要制定。

执行,是制度权威性唯一的标志。

1.一般工作制度的执行

班级大部分制度都与惩罚无关。非惩罚性制度主要是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班级组织机构的章程等,是班级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非惩罚性制度的执行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质量。不能一说到制度,就理解为惩罚学生的制度。

这些制度执行的难度其实不大,关键就是要严格认真。

(1)制度要经常用。

所有的制度都是出于一定的真实需要、针对某一类经常出现的问题而制定,不是凭空想象的。所以,制度都是有实用价值的。既然定了制度,就要用。经常用,就会被记住,最后成为习惯。虽然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实际上有些班级虽然定了制度,但在做的时候却还是以班主任的意志为准,大家都忘记了还有制度。班主任应该主动引导学生,遇到问题,先看有没有制度,而不是先看班主任的意思。“按制度办事”的氛围是需要培养的。

(2)制度要制定一个,执行一个,巩固一个。

制度的执行需要成本。同时铺开很多制度,势必分散管理者的精力,不能做到全面监督执行。所以要先选择最主要的问题制定制度,然后集中精力抓执行。一项制度只要能被很好地执行,就树立了制度的权威,也为以后其他制度的执行树立了标杆。

(3)对执行制度的难度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能只想着制度一用就取得好效果,要充分估计各种情况,尤其是能不能坚持下去。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刚开始的时候,执行制度还是比较认真的。时间一长,慢慢就松懈了,最后就没人在意了。制度的内容,除非养成习惯,否则一定要坚持。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班主任在一开始就要预计到,如果自己是执行人,自己有没有这个精力;如果是学生干部执行,他们有没有这个时间和能力。制度,与其说是对学生的考验,不如说首先是对制定制度的人的考验。一旦制度制定了,无论多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否则就要宣布修改制度或废除这个制度。

(4)鉴于以上情况,制度需要明确执行人、执行流程以及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做到有预案。

①设定制度的“试行期”,以便在执行中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调整。

②制度一定要有确定的执行人,是班主任还是哪一个班干部或者是小组长要说清楚,不能随意。比如,某学生没有打扫卫生,需要补做,就要明确由劳动委员负责监督补做是否完成。

③选择能力强的班干部担任制度执行人。将制度的执行任务分解到若干学生,一个人只负责一项。比如,保洁情况,保洁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检查,劳动委员负责单独承包的岗位的检查,值日班长负责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全面检查(一天一个人,负担不重)。

④多利用小组机构完成执行。

⑤制度执行的流程尽量简化,提高执行效率。比如,前几章中有一些检查的表格,但表格的主要作用是提示检查项目。所以,表格是“尽量不填”,只填写问题较大的,能当场解决的、小的问题没有必要填,更没有必要把表格填满。充分利用口头提醒、手机拍照等方式做工作。

⑥对学生进行制度的培训,宣讲解读,让大家清楚制度的内容。重要的制度张贴在教室里并且要告知家长。

2.带有惩罚措施的制度的执行

对学生轻微违纪行为的管理制度常常有一定的处罚措施,这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一个班级肯定需要一些惩戒制度,但惩戒不是目的,通过一定的惩罚或者负强化促使学生改正错误行为才是目的。如果达不到效果,甚至出现反效果,制度肯定出了问题。

以下是关于惩戒制度执行的几个建议。

(1)制度的制定要程序正义。

如果制度是经过班级议事的方式制定的或者是学生自己商议制定的,学生对制度的认可度就高,执行难度就小。这一条可以称为“程序正义”。

(2)制度的表述正面化。

应当用正面的语言表述制度,不把学生的错误行为随便上升到道德层面的高度,不把学生当作坏人或潜在的坏人对待。负面、生硬的表述会让学生反感甚至逆反,影响制度的执行。

(3)制度的内容要正义。

制度的内容直接决定执行情况。如果制度是合情合理的,合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制度与道德相符,执行情况就好。这一条可以称为“制度正义”。犯了错误要受到处罚,这个理念大家都可以接受。但如何处罚才是关键。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①处罚的标准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②错误越严重,处罚就越严厉。初犯的处罚轻,累犯的处罚重。

③处罚措施不能超出正常学生可承受的范围,不能带有侮辱人格的行为。

④处罚的方案与所犯的错误要有关联。比如有的班级对迟到者的处罚是打扫卫生或罚跑步,这就是不匹配,也没有对犯错者起到教育的作用;如果对早晨迟到的处罚是“第二天提前15分钟到班帮助值日班长执勤”,就是匹配的。

(4)处置方式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班级应该有一些通用的、正式的违纪处理方式。所谓“通用的处置方式”是指不限定哪一种具体的错误行为,只是根据情节轻重设置的处理方法。班主任可以就违纪情节轻重的界定和处理方式组织学生讨论,最好举出一些实例,便于理解。按情节轻重处理某一个行为时,可以不止一种方式。经过与学生达成共识,正式宣布这些规定。班级有了通用的处理方式,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就“有法可依”,管理更加规范、公正;以班级大会形式通过的制度以正式的文本发布,提升了制度的权威性;班级规定提前告知家长,减小了执行制度时的阻力或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

资料库

某班级对学生轻微违纪行为的通用处理方式(仅供参考)

7-1高一(×)班学生轻微违纪行为处理方案

序号

处理方法

适用情况

举例(不限于)

备注

1

提醒

初次违纪、情节轻微

一次迟到

不公开

2

口头警告

情节稍重、有一定影响

多次迟到

不公开

3

书面警告

多次违纪或情节较重

抄袭作业

不公开

4

书面检查

多次违纪或情节较重

辱骂同学

小范围公开

5

公开检查

情节严重、影响较大

旷课

全班公开

6

公开谴责

情节较重、涉及人员较多

教室里打牌

全班公开

7

通报家长

多次违纪或情节严重

校园内吸烟

不通报全体家长

8

约谈本人

多次违纪或情节严重

多次上课捣乱

 

9

约谈家长

多次违纪或情节严重

上课严重捣乱

 

I0

留校反省

情节严重,影响较大

打架

0.5-2小时

11

停课反省

情节恶劣,影响很大

严重顶撞老师

需上报学校

12

暂扣物品

违规携带或使用的物品

按学校规定

1天一1个月

13

扣除积分

参考班级积分政策

——

 

14

学校处理

情节超出班级管理权限

考试作弊

按校纪处理

涉及外班或校外人员

聚众打架斗殴

除了通用的处置方案,对一些非常轻微的违纪行为(如短暂迟到),班级还可以有一些个性化处置方式,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并鼓励学生以做好事的方式弥补过失。但除非太小的学生,一般不主张采用娱乐的方式处理违纪行为,因为这样会影响制度的严肃性。

班主任一定要注意,班级内部对学生的惩罚要十分慎重。

①处罚之前一定要有教育过程,不可以一违规就罚,只管处罚不做教育。

②惩罚不可超出一定的程度。虽然国家还没有正式的文件界定怎样的处罚不是体罚,但班主任应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以一般的社会公理和常识性的感受,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体、心理承受能力,判断措施是否适度。

③不可以采取侵权违规的行为。如果有疑惑,最好去查询一下有关政策或请示学校领导,不要随意规定。要保证所有的规定都是不违法的。

④一定要经过学生的讨论并征得学生的同意,要请学生签字确认。

⑤一定要书面告知家长,请家长签字,保留回执。

⑥在执行处罚的前后和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被处罚者的情绪反应,要考虑到不同个性的学生对待同一种处罚方式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随时调整的准备。

⑦要严格按照“提醒在前,警告在中,处罚在后,教育贯穿始终”的原则处理学生的轻微违纪行为。特别是在处罚之后,教育和鼓励一定要跟进,切不可罚完就算,以罚代教。

从以上论述可知,处罚学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是不得已而为之,尽量要少用,能不用尽量不用,尽量通过如谈心沟通、做好事补偿等更为柔和积极的方式取代处罚。

有的班主任会认为采取这些温和的方式根本不可能取得效果,学生不会听的。但是,如果学生从内心里抵触,即使那些惩罚也不会起到效果。不可高估惩罚的作用,尽管有时候惩罚是必要的。

教育从来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一招制胜、立竿见影的方法只是传说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