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肖东中学

阅读:吃书,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师德修养 2021-12-21 10:48:18

我是一个教坛上的幸运儿,一走出师范的大门,任教的就是一群淳朴的乡村孩子,而且是学校最好的班。我靠自己的那点知识,居然顺利地让学生考得顶呱呱。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根本不懂教育的艺术。

后来,我开始教高中,我以为仅仅是换了个学校而已,没什么难的。可是我错了,我高估了自己。我逐渐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捉襟见肘。我那有限的“储存量”,逐渐让我狼狈不堪。课堂上,我看着学生眸子里的怀疑,再没有以前的从容和镇静。当我看到一个学生写的纸条——“老师,你就做了一个搬运工而已,我们干脆去买本资料书算了”,顿时,我仅有的一点骄傲,也彻底崩溃了。震惊、失望、痛苦、茫然……种种莫名的情绪排山倒海般地涌上心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忽然发觉,自己输得一塌糊涂。我终于明白,一个老师没有厚重的知识积淀,是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的。好的课堂应该是纵横千山万壑,跨越五湖四海的。

冷静之余,我重新审视自己。于是,我一头扎进了各种书籍里,很多是有关教学策略的书。然而,这些书并不能开拓我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于是,我又走进了经典书籍的神秘世界,聆听了苏东坡等诗人的脚步,领略了鲁迅的呐喊。外国的、中国的、古代的、现代的作家作品,我都有意识地去阅读。

当我不断地汲取书籍里鲜活的知识后,我不再照本宣科,做课本的复述者,而是懂得在文本的方寸之间,让精神自由腾越。我发现,自己站在了一条崭新的起跑线上,因为,我的课堂已在逐渐朝着更深处漫溯。

然后,我开始专业阅读,语文名家的著作,我都――买来阅读,是书籍改变了我的教育思维,提升了我的教育思想。

品尝到阅读的甜头后,我又开始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我重新翻出了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魏书生、李镇西老师的作品,还有各类班主任书籍。这些鲜活的榜样教会我如何去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后来,当我接手“问题”学生最多、难度最大的班级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能够胸有成竹了。

慢慢地,我不再满足于忙忙碌碌沉溺在日常教学的细节中,我懂得在教学之余带着思考去从事教育科研,做一个专业化成长的教师。

我又开始阅读叶圣陶、于漪、余映潮、王荣生、王君等语文名家的著作。

不仅如此,我已经和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不再只读教育教学书籍了,为人处世、服装美容、消遣休闲方面的书,我都看。每年,花钱最多的东西也变成了书。只要一到一座城市,我不会像以前一样沉溺在琳琅满目的商场,更多的是在书店里流连忘返。

慢慢地,我已经学会了整体式阅读,不再满足于单本书的阅读,而是主题式地大量阅读。

随着自己坚持写作,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浅薄,也发现了自己阅读的片面,我需要补充艰深书籍的阅读,学会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彷徨、挣扎后,我要蜕变、我要改进、我要生长的想法逐渐充斥我的大脑,我决定啃一些在旁人看来味同嚼蜡的书籍来提升自己。

刘慈欣说:“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未停止过生长。”是的,我需要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跳出教育看教育,寻找新的生长点,塑造更加完美的自我。

假期里,和我最亲密的伙伴也变成了书。一次,我没有带手机,拿着100元钱到超市买东西,可一走到街上,就看见一个书摊。顿时,它像磁铁一样吸引得我脚步无法动弹。最后,我用所有的钱换回来几本书。

到了家门口,我才想起,糟糕,我是到超市去买东西的啊,这可怎么办?我战战兢兢、蹑手蹑脚地进了房门,丈夫质问道:“买的东西呢?”我只得汗津津地捧出几本书,偷偷地看丈夫的反应,丈夫苦笑道:“看来你以后只有吃书了。”

对,吃书!吃书,那还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呢!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