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缺憾,发现生活水波下的坑坎暗流,这不应缘于视觉,而应缘于理智。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直面缺憾,正视缺憾,在分数的磨刀石上,在高考的疾风冷雨中,撕去一腔孤勇、满腹清高的浮纱,在春寒料峭中看朝噋夕月,在秋意袭人时任烟雨平生。
情景再现
上课了,该讲《赤壁赋》了,我让没写相关学案的女生小T给我个理由。她怯生生地回答:“老师,我很想写作业,可是总有另外一个我拉着我的胳膊不让我写。”霎时举班震惊静默。此时,追问小T的作业进程易使课堂趋向偏移。我让她坐下,告诉她老师会帮她解决问题。
小T来自农村,天资不错,可是薄弱的基础实为她的一大缺憾,和城市孩子相比,她欠缺了8年的技巧与题量的投入。在实验班,对自己过高的估量、期许和来自学霸的高智商厚功底的碾压让她在学习上处于忙乱疲惫状态,实在应付不了了,就在头脑中幻化出另一个“我”。她安慰自己:不是我不想写作业,是有人不让我写。
小T的例子不是个案,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现实缺憾认识不足,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间苦苦挣扎。作为老师,我打算用缺憾审视法让小T们认识自己,理智对待梦想。
临场应对
我决定从《赤壁赋》入手,从苏东坡的经历与思想着手,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
我拿苏轼被贬前的“出人头地”与被贬后的“怨慕泣诉”做对比,让小T们认识到缺憾乃人生之必然,名人也不例外。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出作者借周瑜的“有为”而抒发的怀才不遇之悲,感受苏轼在践行儒家思想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时的“不可为”之痛。然后用渺小与博大、须臾与无穷的对比来强化对“难为”的缺憾人生的理解。学生认识到,名人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就更没有必要放大自己的痛苦,应正视自己的缺憾人生。
在分析出苏轼思想中道家的超脱与变通后,学生们得出了“人不要拧巴着过日子”的结论,并生发出“难题想不出来就放放再想”“一次考试得了低分没有关系,还有下次”“现在是学渣,没准将来能领导一帮学霸”等管理情绪的心得。这时小T受同学感染,也参加了小组内热火朝天的讨论,可她紧锁的眉头告诉我她怀疑我们的“放下”是不是过于轻率,毕竟平时学习的口号是“冲!冲!冲!”
再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认识到,道家思想助其解脱之后苏轼并没有忘记政治理想,儒道思想在苏轼头脑中互为补充,让他可以在入世与出世间自由切换。
拓展环节,我鼓励小T对普通人的缺憾人生做出合理建议:儒道结合,追求合理目标,正确看待挫折。小T紧缩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这节课上,我放弃了原先设定的从主客情感入手分析的教学安排,着重分析了苏轼的现实困境与解脱之道,以期矫正学生对缺憾人生的错误认知。
技巧点拨
此案例采用的是缺憾审视法:直面缺憾,正视缺憾,合理让步,理智定位人生。部分农村高中生,身负家庭光宗耀祖的期待,却基础薄弱。教师在面对这类学生高期待与低基础的冲突时,对学生全力打压或一味鼓励都会使其走向情绪的极端。不妨采用比喻等方式暗示其现状,在类比或对比中提醒其设定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做到适时地放松,这样他的“缺憾人生路”才能走得稳妥踏实。
这个方法的应用符合我国落后地区农村发展现状和部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在痛苦中反思,在挫折中成长。
拓展迁移
缺憾审视法可恰当地运用于课堂点拨,帮助学生及时认识自我、顺势调整情绪;也适用于课下交流,便于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卸下学生的心理包袱;还可运用于整节课,在考前或考后进行,给学生做集体的情感疏导;平日上课教师也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状态,及时纠偏,避免情形恶化。在分析引导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委婉含蓄,绝不可直接指出某某问题,避免学生受到二次伤害。
期中考试后的一天,我们讲考试作文“担当”。本来设计的角度是如何提升文采,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语文课代表肿着眼睛,窝在座位上不敢抬头的样子,想起了他们班主任说的一件事。这个小孩认为自己没有考好,愧对辛苦的父母,心理极度压抑。于是我临时调整了讲课内容,着意分析了担当的“大”和“小”,如伟人的大担当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普通百姓的小担当可以是彩衣娱亲健康和乐。然后进行拓展延伸:大树有参天的伟岸,小草则有装点大地的清新;平时的考试成绩不能决定将来是否光宗耀祖,身心健康地活着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到下课时,我的小课代表终于不再有意躲避我的眼神。
教育感悟
条件有差异,资质有区分,并不是努力了你就能成功,用心去守了就能见到云开月明。所以,看清自己,看明目标,走适合自己的路,享受快乐人生。
三次高考落榜是马云的缺憾人生,辛苦付出却不能让孩子过上无忧生活是父母的缺憾人生,熬夜到天明物理题却依然无解是学生的缺憾人生。这种种缺憾其实是美啊,可显现人性中的柔软与坚强。当你看到黎明,也应知晓夕阳;当你设想远大前程,则要做好经受风吹雨淋的准备;当你难过哭泣了,你要知道这才是正常的缺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