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好了做研究”的课题研究基本特点来思考,一线教师在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时,对“研究内容与策略”部分的思考,除了呈现研究的基本实施路径之外,还需要具化课题研究活动的操作策略,预设具体研究活动的操作要点和方式,以便后续研究实践活动能够有效落实。
如一位幼儿园园长在省级课题“幼儿园‘五乐游戏’活动的设计研究”(2014年浙江省规划课题,立项编号:2014SC180)》方案中,围绕幼儿园五大领域提出相应的“乐运动、乐表达、乐交往、乐探究、乐表现”等五乐游戏后,针对每一种游戏活动的设计,不仅作了进一步的分类,而且还在每类游戏实施时从“内容”和“支架”两个维度作了具体说明。如将“乐表达”语言类游戏分为“讲述类”和“表演类”,而针对这两类游戏又有具体的“内容”与“支架”说明。
内容设计如下表:
讲述类游戏 |
看图讲述 |
谈话交流 |
预设内容 |
摆图找答案、拼图说故事、 |
词语接龙、说东道西、奇 |
生成内容 |
提供故事、儿歌、诗歌等的图书、拼图、图卡、排图板 |
内容设计表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课题研究方案中,有了整体研究路径的设计后,又在展开中将研究内容和实施策略进行具体化,使得研究者在落实后续研究实践活动时有了具体操作的依据。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撰写方案时对具体课题研究活动实施的思考与表述,一般可以有“图表式”和“特征词式”两种方式。以下结合一些例子作具体说明。
一、借助图表呈现内容流程
课题研究中,因结构图、流程图及表格具有一定的抽象与归纳作用,所以都是研究者常用的提炼研究策略路径的方式。如“五乐游戏”研究课题中,研究者以表格呈现了“讲述类游戏”的具体类型与内容要素,又以流程图展示了该类游戏的具体实践支架和操作要点,使得研究者对该类游戏的研究实践过程极为清晰明了,为扎实实践奠定了基础。
前文谈到的一位教师主持的省级课题“运用几何直观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的方案中,针对“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研究内容,提出了“数形结合,以数化形”“强调直观,以形析文”和“重视图例,突出关系”三条路径策略,然后又在每一种策略的具体阐述中,通过一张流程图表达策略的操作过程。
以下从这张流程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知晓,第一条策略“数形结合,以数化形”的操作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能力流程图
步骤一:由情境引出“数”(“问题解决”时更多表现为“式”,或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等)。这应该是第一层次的认知,被看作学生的认知起点。
步骤二:请学生借助“形”表达自己的理解。此一阶段,正是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展现自身认识水平的重要环节。从图中的“形!”“形2”“形3”等不难理解,此处的“形”因为学生认识角度或水平的不同,展现时可以是多样的、丰富的。
步骤三:从多样的“形”中找出共同点,作出归纳。这一过程有着“从直观到抽象”“从多样到统一”的意韵,也是学生思维得到提升的过程。
步骤四:结合交流的结论,重新解释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
当然,借助图表来表达研究活动的具体过程,虽然比较直观,容易让人一目了然地把握研究过程,但在采用图表时,需要符合研究内容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图例,避免图例过于复杂或“花哨”,出现逻辑不清或要素过多的问题,对厘清研究内容或路径带来干扰,这就得不偿失了。
二、运用“动词”细化活动要点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课题研究不只是单纯地思辨与提炼,更需要着眼于问题解决,突出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因此,设计研究方案时,对结合实践深入探索的具体研究方法策略更需要有操作味、实践性,便于研究成员明确操作路径,把握实践要点。
以下结合省级课题“教研共同体中区域联动教研模式的探索与研究”(2014年浙江省规划课题,立项编号:2014SC153)°作具体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者在方案中结合区域实际着眼于“引领式”“助推式”“联网式”三种联动教研模式的研究,明确相应的研究路径之后,又对每一种模式进行具化思考,对更为具体的操作过程作出假设与预想,对每一种模式的操作要点作界定与说明。对“引领式”和“助推式”联动教研模式的说明如下。
“引领式”联动教研模式的三个关键词为:“解”一“引”一“议”。具体说明:这一类型的教研模式适用于发挥第一层教师群体的经验,带领青年教师借助真实的课例解读领域目标、要点,积累初步的经验。
“解”——由引领教师解读“文本”,明确文本中所要传达的知识点与情感线,“解读在前”,使青年教师对课有预热的过程,对课的设计有理解基础。
“引”——由引领教师现场上课,将解读的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以引发青年教师深入思考。
“议”——由引领教师与青年教师进行互动评议,对青年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共性问题由引领教师作答,解决青年教师的教学疑问。
“助推式”联动教研模式的三个关键词为:“仿”一“磨”一“悟”。具体说明:这一类型的教学研究模式适用于上下梯队教师的教学研究。
“仿”——由上一梯队的教师进行示范课,然后由下一梯队的教师进行“仿课”。
“磨”——在上一梯队教师的指导、下一梯队教师“仿课”的基础上一遍一遍地“磨课”。
“悟”——下一梯队教师将自己的课后感悟用说或写的形式记录并交流,不仅让经验得以物化,更得以内化。
以上案例中,每一种模式运用的三个“动词”,不但形象地表达了模式的操作过程,也很好地表明该模式操作的关键要点,而且又对每个“动词”作了相应的解释。这就让操作过程与操作要点更加明确,有助于课题研究成员理解操作过程,准确实施操作要点。
最后想说的是,在具化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操作方法与策略时,需要把握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适度具体原则。对于操作实践,虽是越具体越有操作性,但因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以行动研究为特点,所以在具化过程中,需要留给研究者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创新的空间,适度地细化更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二是针对性原则。这是研究者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内容决定形式,课题研究选择的方法也好,图式也好,与研究内容相匹配,有效实现研究目标是前提。
三是可操作原则。研究策略并不是一般的操作流程或细节,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方法。在文本中时,表达需作一定的理论思辨,并有适度的提炼和结构化。可行性仍是一线教师做研究的基础,所以在具化研究策略与方法时,仍然需要考虑方法策略的可行性。
总之,有了具体研究活动的操作策略,课题研究的开展才有了保障。研究者只要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真正落实,加以尝试,相信研究活动才会有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