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肖东中学

当学生分班后不能融入新班级,怎么办?

班级管理 2022-07-13 08:56:56

情感的涓涓细流可以抚慰心灵的创口,润泽心灵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当学生迷惘时,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开学生心灵的壁垒,那么我们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会有很多暂时走不出去的情感困局,这时教师便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和教师达到频率共振,能够豁达、包容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这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

情景再现

高一上学期即将结束,学校文理分班,恰巧又赶上了元旦联欢会。因为分班的时间较短,所以很多学生相互之间并不是很了解,而他们对自己原来班上的学生又很熟悉,所以许多人拉帮结派,互相看不顺眼。在分座位的时候尴尬的一幕发生了:很多原来同班的孩子很自然地坐到了一起,并且拒绝和其他班级的同学坐在一起;不是自己原班级的同学表演的时候,他们显得有些麻木,很吝啬自己的掌声;不断有学生以上厕所为名,回到自己原来班主任的班级;在班里不时地听到学生说“为什么要分班呢”“真没意思”之类的话。而在此时我又发现新班级的门口有大量我原来班级的学生,他们原本在外面等待,看到我发现了他们,就突然进入我这个新组建的班里。

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是既心痛又焦急,大脑飞速地思考处理这种情况的办法。看来还得从学生本身入手,此时,他们需要什么呢?看着这群孩子,我的头脑中闪现出这样几个词语——“爱”“宽容”“理解”,我想这或许可以帮助我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临场应对

我开始安抚原班级的同学,告诉他们这种做法对新班主任是一种伤害,而且我要主持新班的活动,现在并没有时间和他们叙旧,在我的劝说下,他们很快回到了自己的新班级。对我自己的班,则采取控制去厕所的人数(因为他们多半是以上厕所为名出去找原班主任)并派学生去走廊或其他班级把本班的学生找回来的办法把人聚拢,然后开始了我们的情感交流。首先我抛出第一张牌——理解,理解他们的种种不舍,理解他们没有归属感的感觉,理解他们的种种不适应;接下来我抛出第二张牌——爱,我表示自己深爱着班上的每一个孩子,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有所不同,有些任务分配给某些同学并不是因为偏爱,只不过是因为对原来的学生比较熟悉,希望学生们给我时间让我慢慢地熟悉和了解大家,欢迎大家毛遂自荐,一起组建新的班委会,并能在各项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最后我抛出第三张牌——宽容,我列举了他们近几天的种种不爱护班级的行为,比如私下说这个班级和老师没有原来的好,甚至与新同学之间存在言语冲突等。我告诉他们我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但是作为新班级的班主任,对于这种行为我很心痛,希望同学们也能理解老师想带好一个班的良苦用心和美好愿望。在我声情并茂的教育下,学生们渐渐低下了头,从孩子们的表情上能够看出他们内心的变化。这一刻,我意识到自己的情感教育成功了。

技巧点拨

此案例我采用的方法是深度挖掘归因法。这件事情的表象是学生不愿意自己的原班级解散,留恋自己原来班级的老师和同学,不接受分班这一事实,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分班以后学生对新班主任的不接受和不信任,担心老师会偏心,在新的环境中找不到归属感。这时就需要教师想办法让学生快速地接受并信任你,切实地做学生的贴心人,去理解、关爱他们,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同时,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全面看问题,要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以信赖的人,是他们的伙伴和朋友,整个班级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此法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切实地解决问题。

拓展迁移

深度挖掘归因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尤其适用于解决因为认识偏差而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情,有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时候这是教育的动力,但有时候,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可能会成为教育的阻力。面对这种阻力的时候,教师应该力求最大限度地了解情况,抽丝剥茧,逐一厘清驳杂的关系,因地制宜,采用恰当的方法。若是贸然从表面入手,则可能事倍功半。

有一次,班里一个特别富有的孩子丢了钱,经调查得知,偷钱者是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这种现象在日常管理中并不罕见,但是处理不好则会带来很多问题。了解情况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自己贫困,而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富人家的孩子处处飞扬跋扈,经常凭借有钱要酷扮帅给同学难堪,这些行为让他看着很不顺眼。并且他心里一直认为:凭什么他家就那么有钱,我家却没有?这不公平!我运用归因法找到了他偷钱的原因,并告诉他任何人都有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权利,我理解他,也肯定他的正义感,但是坚决反对他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的理解和包容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皮亚杰说:“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教育却可以给孩子无限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机遇。

教育感悟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需要我们悉心呵护,教师的爱、理解和宽容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阳光和雨露。做有深度的教育、有厚度的教育,做阳光的教育,做润物无声的诗意教育,情感的熏陶必不可少!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