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有评价就有“比较”,有“比较”就会有“伤害”。在推行班级发展性评价过程中,我们尽量将“比较性伤害”降到最低,除了重视对学生行为养成的目标导向和激发内省、自我规约之外,还关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动态,重视良性竞争等健康心理的培育;重视个体和群体评价相结合,以实现评价方式对学生个体及班级整体的激励性效应。
一、小组动态评价体现合作共赢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全班评优式个人单项评价,如果考虑不周会让学生之间形成“恶意竞争”,易产生敌对情绪,不利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如何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过程中的努力、个人的进步,增强进取意识的同时又能够营造互助氛围,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呢?笔者近年来在建构“小组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方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成立对子小组
优中差合理搭配,男女混编,最后班级十个四人小组要实力基本相当,编完后组内自选小组长,组长和组员商议自挑对子组(你愿意和哪个组竞争学习,双方达成协议……)“这些充满异质性的个体……,见面打招呼,相互交谈,彼此交流信息和意见,发生冲突和合作,他们都直接地对各自的理解产生影响。在相互介入的过程中,他们不断产生新的同质性,也同时产生新的异质性。”(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2.制定小组考核制度
常规评价分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课外阅读、行为习惯四个方面,评价细则集体讨论制定,尽量细致以便于评价操作。比如作业:按时上交作业,书写认真,有错及时订正,不留空白……另外特设“嘉奖项”:比如进步最大的、为班级做好事的、助人为乐的、有特殊贡献的、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以及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等等。
3.制定小组评价办法
各单项均以不同的“星星”计算。四方面的常规分周侧重检查(例如第一周主抓作业,第二周主抓课堂表现……有的是小组捆绑式评价,比如预习有三个人完成,就得一颗达标星……),每一项都有专门的班干部负责。小组检查方式采用小组自查、对子组互查(比如阅读,比如作业质量……)、班干抽查等方式。每周主抓一个方面的一个侧面,然后进行综合,月末按星星数目评出优胜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能更好地培养团队意识。比如某次考核,组内有三个及以上的同学完成了某项任务,除了达标的同学获得“星星”之外,小组还有一颗集体星。这样在小组中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就成了自觉行为,比教师或某一个班干部管某一项要落实得更到位。有些项目评价不计算个人而是计算组内平均水平(比如阅读量的评比,月考成绩的评比),个人的只是前后比较,有进步就有嘉奖。由于这种评价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行为反馈,即使有不足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改进和弥补,看到自己的进步,最大程度上降低与他人的比较,使每位学生在这个特殊的共同体里,找到自我归属感,得到被接纳的愉悦,提高自我认知,进而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同时在各项活动参与中,学习相互尊重与相互理解,学会自我克制,懂得如何与人共处,进而提高与人沟通、协作能力;在与对子组的竞争评比过程中,学会欣赏他人,扬长避短,辩证地看待自己与他人,进而培养健康积极的良性竞争心态,达到合作共赢之效果。
二、梯级达标评价突出鼓励促进
前面提到在评价过程中,为了使评价落到实处,我们通过一定梯级目标细化要求,及时反馈,让学生能够更加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我们每周只主抓一个问题的一个侧面,这样螺旋上升,渐进式提高要求。以“作业评价”为例:表格中的“作业”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实践活动、阶段总结等,在具体操作时我们每个周(月)侧重一个方面的评价。比如第一周:我们重点评价学生书面作业的态度(书写是否工整,是否按时上交);第二周:评价听读作业的落实情况;第三周:重点考查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且能够及时补救自己未完成的项目;第四周:进行抽查式评价,即不确定是抽查书面的还是听读的,也不确定是哪一次具体作业,只规定是这一阶段的某一次作业。
这样的梯级目标,实际上是对学生逐级提高行为要求,评价的过程就是行为导向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知道自己怎么做。而成人(班主任和家长)关注孩子们在行为达成中的态度表现和心灵的成长,促进学生向着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同时又对自己的进步感到开心等;关注并引导学生重视心理感受,再通过行为表现出自己的努力与进步及自我认同感。梯级式目标的达成容易让孩子聚焦某一方面的成长。
三、嘉奖项目评价发展兴趣特长
《礼记·学记》上说:“当其可之谓时”。意思是说:要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评价也不例外,恰到好处的即时评价有利于正面强化学生言行。操作中的动态评价包括了一些不确定的“嘉奖项目”,如设立参与奖、成就奖、才艺奖、组织奖、进步奖、爱心奖等。即在班级基本评比内容之外,设置一些开放式的嘉奖项目,除了专为那些主动寻找机会为班级担负起职责、积极做好人好事、积极组织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活动的学生创造机会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为学生展示个人才艺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增进交流,增强自信,也有利于教师有更多机会发现孩子的优点。为了小组能获得更好的评价结果,他们会主动组织一些活动,开展一些新颖的项目。每次活动之后教师就及时总结,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口头表扬,或者给他们提供一个经验交流的机会,有时甚至赋予他们主持某一项活动的“特权”。比如家访中,我发现几名孩子特别喜欢读报,关注新闻,就把每周二的八点十分至三十分设立为“新闻发布会”时间,给他们专门的平台展示个人特长。有画画特长的,有意交给他们一些环境布置任务;朗读能力强的,使其担负起晨读领读任务……尽量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
这种蕴含于轻松的日常活动中的即时评价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然情境下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兴趣和特长,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