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盲员”到“集资人”
金山中学是一所初中校,学生主要来自东石镇的两个村落:肖下村和井林村。这两个村落都地处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对难兄难弟,如前文所说,不见真情唯有积怨,群斗族械,家常便饭,互不婚嫁,不相往来。
金山中学位置突出,醒目地坐落于肖下村和井林村中间的一座光秃秃的小山丘上,四周是郁郁葱葱的庄稼地。经过那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事件,村民们慢慢地和学校走到了一起,他们说:“我们不能再折腾了,不然就对不起学校的老师们。”两村的人,也慢慢地握手言和。
因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期,肖下村、井林村的成人文盲率高达70%。当时正值“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从晋江教育局到各中小学校,大家都忙得团团转:除了要做好本来就很繁重的本职工作,还要完成扫除当地青壮年文盲的任务。
我召集教师组建了一支文化技术辅导队。村民可以用实际行动支持学校,但要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学习,可是一件老大难的事情啊!毕竟,不识字这么多年也好好地活着。所以,有的闭门拒客,有的调头就跑,有的抵死不来。我与辅导员们只好利用晚上空余时间,手持电筒挨家挨户动员大家上夜校,一家一家地去,一户一户地劝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在两村的祠堂举行了扫盲开课仪式。那天晚上像过节一样热闹,村民们喜笑颜开,像是自家娃考上了大学一样喜庆。活动结束,村民们把一碗碗鸡蛋寿面送到老师手上。这是村民们对我们最真挚的感谢和最高的奖励。
在老师们的同心协力下,在这样一支热爱教育的团队的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我们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1998年,学校成为福建省的第二所初中达标校,2000年,又晋升为福建省初中示范校。福建电视台曾以“甩掉薄弱校帽子”为题,对金山中学作了专题报道。
作为金山中学的校长,我的心得是:吃苦耐劳,以诚待人,铁树也会开花。
2000年秋,我调任侨声中学校长。侨声中学是一所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校,但设备设施落后,教育质量很不让人满意,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人心涣散,干劲松垮,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不嫌弃学校待遇低,学校也不嫌弃我们工作懒。”
“贫穷会限制想象”,在一定意义上确实有其道理。举目望去,校园仿若荒野。作为本地人,我当然知道,校园所在地曾经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一个扎营地,也曾经是荒塚遍地的“万人坑”。很难想象,这么荒僻不堪的地方,是全国著名“伞都”的一所完中;也很难想象,这样的学校,会有美好的前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如此,村镇亦如此。这里应该建一所高起点高规格的学校。当务之急是改造校园环境,完善、提升办学条件。学校请天津规划院设计了扩大版图的新校园,大大小小的费用一算,从蓝图绘制到奠基动土,需投入8000万元。
这样一大笔巨款,从何而来?我虽然觉得自己有点异想天开,但心里也有一根弦:晋江热心教育的华侨很多,从侨声中学走出去的关心母校的校友也很多,只要认真发动,用心牵线,一定有人响应。
我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募集资金之路。那年正月初一,听闻上海展志集团董事长、侨声中学校友陈诗照先生回乡探亲,一大早,我便带上妻子登门拜访。素闻陈诗照先生为人热忱,极重乡情,也极其干脆,果然,“兴办教育,匹夫有责”,他掷地有声,当场认捐200万元。那一天,我和妻子“乘胜追击”,一连拜访了三家校友,一共募集了350万。
回家路上,我和妻子相视无言。虽然几位校友慷慨支持,但那是8000万啊!路漫漫其修远兮!况且,还有更棘手的事情要做呢:校园要扩建,得迁移一万多个坟墓,它所牵涉的事情,就更复杂了。
我已经记不清,接下来拜访了多少校友、多少镇民,说的话估计倒进黄河可以自成川流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的功夫没有白费,我们的苦心得到了甜蜜的回报。“兴办教育,培养人才”,这样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8000万资金全部到位,迁坟的工作也逐步推进。
新校园建设,如期开始。推土机从大片大片迁过坟墓的空地上轰鸣而过,侨声中学翻开了新的篇章。
座座高楼平地起,老校旧貌换新颜。簇新的教学楼,敞亮的学生公寓,色彩鲜明的操场……每一处肌理都焕发着青春的生气。
侨声的变身,远远不止于外在形象的提升,更在于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强有力的“基金”支持。我们先后建立了八个基金会,助教助学助发展。
双翼大展,翱翔在天。《中国教育报》为侨声中学作了长篇报道《一所滨海农村中学快速崛起的奥秘》,其中写道:“侨声虽是五秩老校,却是从里到外全新着装。看得出,这是经历一场壮怀激烈的‘涅槃’新生,才变得如此流光溢彩,生机勃勃。”从原来的省三级达标学校,侨声中学一跃成为省一级达标中学。
不管是在金山中学时参加扫盲工作,还是任职侨声中学后走访校友乡人募集办学资金,就我个人的成长来说,是理想的不断启航,也是眼界的不断拓展。从这些朴实的村民、镇民身上,从这些热心办学的校友身上,我看到了晋江教育的希望和新时代的美好。
遇见叶双马
人活一世,人来人往,能彼此留下痕迹的并不多。对学生来说,每个教师都是负笈生涯的一处驿站,这驿站的风景若能对他的人生产生影响,甚至打上深深的烙印,他一定会历历在目,绝不至于被时光洗去擦去。对教师来说,亦是如此。
有一年,我随侨声中学访问团到马尼拉,旅菲晋江同乡会接待了我们。我们与校友们欢聚一堂,彼此问好,相互寒暄,其乐融融。
突然间,一位校友出现在我面前,灿烂的笑容,说话还带着喘气,他说今天专程从很远的一个岛屿赶来,就是为了见我一面。似曾相识的面容,有点耳熟的声音,我的记忆引擎在快速地搜索着。
“陈老师,还记得我吗?”哈,就是那个地瓜腔啊,我记忆的闸门一下打开了:“记得,记得,你是叶——双——马!”
“哈哈哈,英语考8分,还不够买一根冰棒……”他开怀大笑。我也笑了:“我是你们班的‘新产品'啊……”我们的手一下子紧握在一起,视线穿越了悠远的时空,回到了那久远的课堂。
那时我尚年轻,他还稚嫩。“那是在‘厕所班',你第一天来上课……”思绪回溯到1989年8月的某一天,我刚从师院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侨声中学任教。学校缺英语教师,就让我去顶替带班。上文说过,第一天上课,我满怀着憧憬踏进教室,迎接我的不是想象中齐刷刷的“老师好”,而是乱哄哄的怪叫:“哇,我们班又换‘新产品’了……”我记得那节课整个儿都是菜市场的节奏,终于在闹哄哄中等来了下课铃响。
我这个“新产品”的名称是有来历的。这个班级,学习差,纪律差,位置靠厕所,所以被别的班级称为“厕所班”,教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我刚来,自然就成了学生眼中的又一个“新产品”。
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花儿一样的年龄,脸上是自暴自弃的神色,我更多的是心痛。
就是这位叶双马同学,第一次考试才得了8分,我说了句气话:“8分,买不起一根冰棒!”
不过我没有气馁,想了很多办法,引导,鼓励,促进,帮助同学们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一步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到了中考时,这个班的英语成绩达到晋江市的平均水平,而叶双马同学不再“买不起冰棒”,他考了72分。
毕业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只是听说过,他到菲律宾创业,后来成了一位发展得非常好的商人。
时隔多年,我们相逢在这异乡,自然格外亲切、格外感动。我曾经是他的老师,他也曾经是我的教书生涯的导师。像他这样的许许多多的孩子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教育是师生的相互成就。
从“述而不作”走出来
教育界盛行这样一句话:三流学校看高考,二流学校看课程,一流学校看文化。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除了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还反映在它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当中,更凝聚于其文化理想、文化创造和文化设计里面。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学校。
都说感性的人喜欢讲故事。也许,作为学校领导,不应该过于感性,但是,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教育首先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历程是故事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生命的感性与故事的感性相互点燃、相互召唤。
没有故事承载的文化容易成为空洞的说教,没有故事的人生难免会显得苍白。一所富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其背后一定有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
2004年年初,“侨声讲坛:每周一讲”活动正式启动。我想让老师们说出自己的故事,给老师们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一开始,大家觉得有些幼稚:校长要我们讲故事?在全校同事面前分享自己的人生?走上讲坛,讲述自己的故事,真是既胆怯又兴奋,胆怯是因为担心被人说矫情,兴奋是因为自己有了发声的机会。老师们就这样一个个忐忑又激动地登上了“侨声讲坛”。
快乐的故事,悲伤的故事,感人的故事,这样的“述而不作”当然很有意义,但是,除了说出来,还可以写下来。2005年的一次会议,我告诉老师们,暑假的时候可以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为了表示激励,我提出下学期初进行故事写作比赛。那些习惯了“述而不作”的老师有了情绪:“课堂改革都还没改好,这都改到课外了。”我没有着急,利用合适的机会,找老师谈话,主要强调了一个观点: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反思和研究的路径。慢慢地,大家表示认可和理解,可还是有老师手一摊:“不会写呀!”我打趣道:“大家先别急,也许当学生们假期回来探望你们时,就有写作灵感了!”
暑假放假前,教师例会上,每位老师都收到了学校赠送的《情感教育》(居斯塔夫·福楼拜)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杰)两本书。久违的非教材教辅的书香,让他们诧异了——成天和课本打交道的教师,假期也是要认认真真地读书的。
暑假过后,侨声中学首届“我的教育故事”写作比赛如期举行。2005年10月18日校庆那天,获奖教师从学校领导手中接过了奖状和奖品。那一刻,台上台下掌声不息。
故事还在延续,故事还在讲述。教育故事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特长”与“特色”之辩
朝阳冉冉升起的早晨,我喜欢在操场上巡视。每每望着那些勃发的青春生命,庄严感、使命感总是油然而生。他们穿着一样的校服,成长中的身体惊人地相似。远远地望去,成百上千个学生,我能辨认出几个呢?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朝阳,都是父母心中的太阳,是这大地上独有的一个生命个体。
哲学家说: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片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是不同的。冯友兰谈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生理欲望的满足,第二境界是自我价值的认定,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第二重境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层次的需要,包含了自己的独特性被别人认可。
我们的学校教育正是要让每个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定。2003年,侨声中学在新初一年段首次设置了“特色班”。
是的,是“特色班”而不是“特长班”。许多孩子上小学时都上过特长班。对于这个班的命名,几位校务委员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认为应该叫特长班,因为音乐、美术都是该班学生所擅长的,他们所擅长的就是他们的特长。然而,我和其他几位委员认为:以“特长”命名不妥,宜称为特色,但理由单薄,难以服众。“特长”还是“特色”?我们暂时搁下了班级命名的事情。
我认为,特色是一个人的名片,也是一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为了让同事们明白这个道理,理解这个观点,也为了让自己的教育理念更为清晰、准确,我在书堆里浸泡了几天,阅读了《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教育新理念》等国内外教育著作,收获丰厚。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之梦,努力为自己的教育理想正名。
又经过几天的思索,我为老师们作了一个讲座,主题为“特长与特色”。我开宗明义,首先说明,“若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辩论”,然后诚恳地阐发了自己的看法:“特长(特长班)强调的是班级学生在同一个班级里选择了相同的事情去做,而特色(特色班)始于共同,即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学生发展、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彰显自我价值的方式和标志。”通过这样的比较、鉴别,不少老师陷入思考,有的频频点头。我信心大增,继续阐述:“设立特色班,其意义正在于尊重这些学生的生命风格,使其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在某个特长上的单一发展。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新探索。”这下子,掌声响起来了,几位原先对“特色班”这一名称持有异议的校务委员纷纷说:“校长,是特色班,没错。”
统一认识,并非为了树立校长权威,而是为了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特色班办起来了,特色组建起来了,随之而来的是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些都为同学们的特色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条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父母给我取名燎原,也许寄托了他们的期望,希望我长大之后能像“星星之火”,以微薄的个人之力,凝聚各种光和热,并回馈给他人,回报给社会,即所谓“可以燎原”。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需要热心肠的人,我也相信,人心都是热的。我愿意用自己的热心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侨声,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学校大家庭的一员。教师过生日,学校工会送上一张生日贺卡;庆祝元旦时,我写好每张贺卡的祝福语。真情换真情,人心换人心。每逢节日,我的手机总是源源不断地收到各种祝福的语言和诚挚的问候。有一次,在给一位青年教师的元旦贺卡上,我以兄长的身份,写了几句话,鼓励他努力进取,祝愿他取得更好的教育业绩。年轻人总是感性的,他一下子就语不成句,热泪盈眶。或许,真诚才能换来理解和尊重。
在工作中,我比较严格,有时甚至是苛刻的,但并不影响我和老师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是我在侨声中学所能感受到的大温暖。创业艰难困苦多,但遇见这些真诚的人,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学生第一;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和孩子们谈心交友,在食堂,在教室,孩子们见到我,总是热情地问好,有时还会告诉我他们小小的生活烦恼和学习困扰。有的孩子家境不好,可能是想到了家里的什么事,难免有愁眉不展的时候。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始终认为:“办好教育最重要的是对每位学生负责!”
经过多方努力,侨声中学成立了黄种乾家族教育基金、仁和助学基金等基金,目的主要就在于不让任何学生因为家境贫困而失学。我还提议建立党员辅助学困生制度,与“关协”共扶共助,启动学生团体献爱心工程,采取多渠道帮助个别经济上有困难、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受益的学生读完大学就业后,都懂得尽己所能地回报社会。
如果说,这也是“星星之火”的效应的话,那么,它就是我所能得到的最大奖赏。
青春期的孩子有诸多心理困扰。早前,学校还未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我专程把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心理学专家请来,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面对面解难释疑,学生们既感到新奇又特别感动。那时,百度贴吧刚刚兴起,孩子们在网上留言倾诉,我便做他们的“知心大哥”,在网上——回复。孩子们看到了,心里乐开了花,对学校,对学校里的老师,自然有了更多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我有阅读的习惯,阅读拓展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让我有着眼世界、朝向未来的思维;我还有思考的习惯——这自然也是得益于阅读——思考让我的许多想法得以从纸上照进现实,融入现实,转化为丰富的教育探索和切实的教育实践。所以我常常说,我是阅读和思考的受益者。
我经常邀请老师们加入读书人的行列:“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需要以阅读和思考抵挡时光的腐蚀,让自身的教育生命葳蕤生光。唯此,方能追求卓越!”我们经常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更多的时候就在学校图书馆的三楼,那里有一个雅致的地方;侨声书吧。在这里,除了可以看书、分享阅读,还可以喝茶、聊天,放松身心,交流生活。
一个学校的教育,当然还需要艺术的熏染,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对此,我有自己的理解:“艺术是美的。教育中的美,是和真、善融为一体的。用艺术点燃人文之魂,学校文化就有了品位,学校教育就有了血肉。”
学校艺术教研组把乡土文化与现代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且走出闽南,登上全国的舞台。2002年,学校舞蹈队的原创节目《采蚝姑娘》在中央电视台艺术大厅上演,闽南特有的乡土韵味,同学们生动、到位的表达,征服了观众,也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关注。当优美典雅的诗词朗诵和柔美幽婉的南音(南音,亦称“泉州南音”,一种古老的音乐艺术,系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糅合在一起时,极具东方传统艺术之美的《春江花月夜》让人如痴如醉。
当然,所谓学校的艺术品位,只是一种支撑,一种支持性的力量、载体和平台。我们的追求不止于艺术品位,我们更注重的是,艺术品位对人的学习、成长的作用,对师生的人格修养提升的价值和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2003年年初,通过前期调研和充分讨论,我们确立了一个研究课题:培养具有现代教养的中学生。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陈桂生、杜成宪、陆睿成等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后又在泉州师范学院侯怨水教授的全力支持下开展实证研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唯愿以星星之光,点亮一盏心灯,心无旁骛地一直往前走,并且让这盏灯,照亮前行的路,照亮未来的生活。
以梦为马,不负侨声
我最尊敬的语文老师倪淼森先生曾送给我一句赠言:“成功永远属于脚踏实地、执著追求的人。”我一直视之为座右铭。
侨声中学是我教育生涯的起点,它点燃了我对教育的热情。金山的六年磨砺,又让我成长为一个对教育充满憧憬和抱负的建设者。2000年初秋,那个金色的季节里,我带着美好的愿望回到了侨声。
我记得这里每一寸土地的柔软,我也记得这里一草一木的芬芳,它们伴随我度过一个又一个日与夜。万物有灵,以仁为本。我在侨声首先写下的一个字,就是“仁”。曾经窘迫和艰难的侨声,秉承了晋江人血脉中的拼搏精神,每一个爱人之仁者,都愿意成就自己,成就彼此。“仁和成功”正是侨声人的灵魂。
漫步校园,这里的一石一山,一宇一楼,都是校园的守护者和教育者。它们默默无言,却又满蕴深情。它们关注着每一个侨声人的生活起居,学习成长。这是一座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的新型校园。从蓝图规划到立体化的设计,都倾注了我的梦想。在这里,我冥思苦想过,辗转反侧过,奋笔疾书过,心花怒放过,都是为了一个不断发展的侨声。“六年发展规划”“4321管理体制”“五心”“十个一”等,都凝聚着我与侨声一起走过的路,以及一路并行的磨砺、修炼。
心中有梦,到处是天堂。出现在别人眼中的我,每一天都是精神焕发,中气十足;每一天的工作日程都是满之又满。我不是不怕苦,不是不怕累,我也是一个正常人,我也会疲倦,我也有家庭琐事。
到侨声担任校长不久,父亲患重病住院,他当然希望我陪伴左右。说来惭愧,我对父亲的陪伴远远不够,我没空请假,没办法丢下百废待兴的侨声。深夜奔往医院照料父亲,父亲总是心疼我的辛苦,他理解我的工作不易,每次都强撑着说:“没事,你好好上班就是了。”
我上小学的女儿回家见到我,总是一副委屈的样子,她说我从未送她上过学,每次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爸爸站在校门口等待,她就很羡慕。每次她都挽着我的胳膊摇着我的手说:“爸爸,今天你来接我吧!”而我只能愧疚地承诺着:“乖孩子,下回吧!”永远的下一回,女儿一直在等待啊!
侨声六年,我把所有的梦想都倾注其中,建设美丽校园,建设一流学校。先前其貌不扬、籍籍无名的农村中学,几年后成为省一级达标校并荣膺5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
我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愿意坚持不懈地追求,脚踏实地地做事,我愿意扛起作为侨声人的所有责任,成就所有侨声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