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节点性主题活动,不像前面所讲的序列化活动那样具有连续性和序列化。但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节点事件,如果规划得好,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价值。比如,有些学校或班级在学生开学后举行的“开笔礼”、中学生的“成人礼”、毕业班的“毕业旅行”等等。在学生特定的年龄节点上组织一次大型的富有纪念意义的特色活动,那将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磨灭的永恒记忆。
再如,根据班级特定时间发生的特定事件开展对应的活动:因某位同学转学(离开)而组织一次特别的欢送会,因班级某次大型活动的失利或意外成功而开展一次主题班会等。这些节点事件仿佛无法预期,却也有章可循,那就是它们一定是可以推动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意义的事件。
如何把握好节点事件,抓住时机将其设计成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性活动,考验着班主任的信息提取能力和主题架构能力。下面以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呈现笔者对此问题的思考。
一、主题由来
新学期,二年级数学游戏课程设置中有一个阶段是玩魔方。于是班内就涌现出了魔方热。孩子们热衷于玩魔方,也自然热衷于买魔方,魔方种类很多,除了普通魔方外,还有分阶魔方:二阶、三阶、四阶……部分孩子拥有不同的魔方,导致一些孩子艳羡,班内自然也就有了“丢魔方”事件。调查后发现,有学生以“在同学课桌上捡魔方”为名“拿走”他人的魔方。
作为班主任,面对班级丢失物品的现象,都不会置之不理。类似“我捡的”在低年级同学中时有发生,比如铅笔、橡皮擦,一个同学的丢了,另外一个同学“捡到了”,物品也就因此易主了。这类生活事件,我们采用的简单做法就是教导学生捡到东西要交给失主,找不到失主应该交公。但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简单的说教达不到相应效果。笔者面对“丢魔方”事件,同时又结合学生对自己的物品,诸如铅笔、校服保管不善经常遗失等现象,想引导学生了解对于自己的、他人的和无主的物品如何处理的生活常识,于是就有了上一节物权主题班会的构想。
二、班会目标
从生活实际出发,初步培育孩子的物权观念,教育孩子懂得“爱护自己的物品,也尊重别人的物品,不是自己的东西任何时候都不能拿,别人不在场不得动别人的物品,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用过之后要及时归还”等行为规则。
三、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引出三个物权概念
(1)我们去超市,发现货架上的巧克力棒掉在了地上,大家会怎么做,是捡起来吃掉,放在自己口袋里,还是放回货架去?
(2)如果同学的铅笔掉地上了,大家会怎么做?(找到失主还给他;放进自己的铅笔盒;交给老师或者放到讲台上……)
(3)如果是自己家里的东西掉到了地上,大家又会怎么办?
引出物权概念:在这三个场所,同样有东西掉在地上,为什么我们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呢?
(引出三个物权概念:第一个明确是别人的,第二个是无主的,第三个是自己的。)
2.延伸讨论,明确做法
(1)这些情形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刚才说到教室里丢失的铅笔,大家都知道要找到失主。如果不是一支铅笔,而是一叠钱或者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个玩具(比如魔方……)呢?你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2)每个人心中住着两个“我”——“大我”和“小我”,这时两个我”会展开一番对话。现在请同学们在心里扮演两个“我”,自己说给自己听。
(3)选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大我”和“小我”,对话表演。
(4)总结:不管是什么东西——―支铅笔,或者是一叠钱,或者自己喜欢的物品,都一样,不属于自己的,都不可以拿。
3.明确“捡”“借”和“偷”的差异
(1)关于“捡”。当场发现别人丢了东西应该提醒对方捡起来;没发现失主,你捡到了要设法主动寻找失主,找不到失主可以让其他人代为保管(比如交给警察等),而不是占为己有。
(2)关于“借”。需要向别人借东西时语气要委婉,在别人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使用完毕立即归还并致谢;假如损坏了要主动赔偿,并致歉。
(3)关于“偷”。让所有同学都明白:随意拿人家东西是可耻的行为,会被人瞧不起,以后难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假如曾经拿(偷)了别人的东西,自己要用稳妥的方式归还。
4.故事拓展,进一步深化思考
故事梗概:菲菲爸爸出差归来,给她带了一件礼物(套娃)和一盒当地特产,菲菲非常的喜欢。第二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就把爸爸送她的套娃和特产拿了出来,分给小客人吃和玩儿,小客人走时说喜欢套娃,妈妈就给他们一人分了一个。看到这一切,菲菲很伤心,躲在房间里哭了起来……
(1)请大家讨论:这件事情,妈妈做得对不对?菲菲应该怎么办?
(2)结合学生发言总结:妈妈这种做法不对,因为她没有尊重菲菲对爸爸送给她的礼物的所有权,没有经过菲菲的允许就分给小客人,菲菲伤心,是可以理解的。菲菲应该把自己难过的感觉告诉妈妈,并且告诉她今后动用自己的物品时要征得自己的同意。
(3)延伸强调:自己的东西要保护好,没有自己的允许,任何人不能拿走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样,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他人允许,也不能私自据为己有。
四、案例反思
经由一节主题班会课,教给学生一些基本底线与原则,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遇到类似情况以后怎么处理,不正确处理将会带来什么后果。针对性教育信息传递到了,后续延伸性活动重在观察与反馈引导,而不用再刻意设计教育性活动。同时,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所以,教师还要设法让家长统一认识,对于孩子出现以“捡”为借口的私自拿(偷)别人物品的行为,若发现一定要及时解决,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不对,而且还必须受到相应惩罚,比如扣留孩子平日喜欢的物品,让他体会失去心爱的物品的心情和感受,和孩子讨论怎么归还等,以此达到共同教育之目的。
纵观本件事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班主任面对日常的琐细事件时,要善于把生活琐细提升为一类“教育现象”:从学生占小便宜到物权概念的渗透;再根据提炼的教育现象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性活动;还要考虑教育的复制性因素及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所以,一个小小的“捡魔方”事件的处理,带给学生的认知信息是多元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提升性,孩子在这样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中能获得更好的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