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前移后续”的理念是新基础教育提出来的。他们所强调的“前移”,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活动前的节目准备、背台词等,而是各种调研和策划中体现出的活动深度参与;所谓的“后续”,不是简单的总结评价,而是对本次活动的总结反思和重构,形成下一次对应的高阶活动。
一、活动实施前:把握好学生策划和教师引导的平衡
纵观我们平常的活动组织,活动由来(包括主题拟定)多是出自教师和家长的策划。比如六一演出,表演什么节目,需要什么道具,甚至请谁指导,动作怎么编排,在小学阶段,一般全由班主任和核心家委包揽,学生只负责参与排练和表演就可以了。这种前期准备让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状态,而活动“前移”,重在推动学生成为活动策划主体。
1.如何让学生成为活动策划主体?
真正具有生长性的活动,从主题拟定开始就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义卖活动,在很多学校或班级都会组织。不管基于什么原因组织的义卖活动,在前期策划环节,除了让学生考虑带什么物品、定什么价格、在义卖中承担什么角色等前期工作之外,还要让学生协商摊位分工、宣传策略、义卖物品的市场热效度的调研、各个人员的分工及具体职责等。有了这些参与态度和能力考虑,学生在这个策划过程中,已经在培养自己的复杂性思维了。
2.教师如何针对性介入指导?
实施中,班主任需要把握的是这些“前移性工作”学生具备多大的能力进行实质性策划。我们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策划能力的同时,也要作好针对性引导。比如,组织学生调研义卖商机时,引导学生充分调研和讨论,发掘学生的创新性思考,培养其创意性思维意识。
又如,指导学生的团队合作,分组准备义卖商品、设计摊位,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再如,项目组岗位分工之后,要做好岗位培训:店长、采购、宣传、销售、收银等各个岗位责任人,该承担哪些职责,工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预设问题,班主任或核心家委再辅以巧妙的问题提醒,让学生明晰各自的工作职责。
有了这样的前期准备,学生带着心理和能力准备上场,会更加得心应手。而班主任则有更多精力去关注活动过程中生发的新的教育契机。
二、活动实施中的密切关注与有效价值信息的捕捉和转化
活动实施环节,班主任要根据活动目标及规划高效组织,全方位关注,充分发掘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促成活动意义的最大化,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高质量互动。
班主任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需要在策划时多一些活动预案的考量。而活动过程中的环节衔接、人际互动、目标达成等诸多方面的现场生活情境,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良好载体,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活动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机遇,增强其协调应变能力。
比如,义卖活动中因恶劣天气需更换场地怎么处理?某个同学突然不能到场,如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有家长参与,如何与家长合作?如何与前来购物的家长沟通?要引导学生主动、智慧地应对突发问题。
三、活动之后的反思与重构
常态下,历次活动结束后,班主任会组织学生或自己就本次活动作总结,而总结什么决定了活动的衍生性意义得以多大程度地实现。我认为,具有“后续”特点的活动总结,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活动目标达成度的回顾
这是对活动本身的回顾性总结,总结出此类活动在今后开展中可以复制的好经验,以及今后需改进的地方:在组织实施中哪些还可以做得更好?哪些目标本次暂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原因是什么?后续可以安排什么活动将本次活动向纵深推进?
2.对活动中人的发展的回顾
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参与者本身的成长。因此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个人参与过程作个简要反思,也要推动学生对小组(小队)、群体表现作个反思,总结得失,看见成长,也看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3.对活动生成性资源的再提炼和再开发
任何活动的开展一定有很多预料之外的情况发生,有无法预料的精彩,也有无法预料的挑战。它们都是滋养人心的宝贵资源,活动后班主任要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使其成为新的生长酵母。
有了以上三个层面对活动本身、相关人和事的回顾,一次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