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美学。美学是艺术哲学,与学科哲学紧密相关。其外延涵盖全部教育目标,其内涵、本质指向生命美学。
从美育的定义出发,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知识层面,是以艺术美为主要内容,掌握美的本质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与原则;影响力层面,是从知性到感悟美的能力,对美有广泛的兴趣;生命层面,是美的生活态度,养成美的情操,能选择美的生活方式,学会过美的生活。
一、学科哲学视野中的美育理念
1.学科知识与审美理想融通。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一个表现即为知识的融会贯通;知识转化为能力,其基本标识是以审美的方式把思想、情感外化、对象化,是为美学上的创造性通感。
2.感性与理性、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和谐发展。两者各有不同,而又殊途同归,健全的心智使人葆有美的人格与个性。
3.内容美与形式美结合。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知识作为思想的现象,必以形式呈现。形式是现象间各种联系条件与根据的表现,又取决于现象的本质内容。所以知识现象既有形式美又有内容美,两者密不可分。只是为了认识上的深入辨别,才区分出内容、形式这两个哲学、美学范畴。
4.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实践观,指有意识地从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从教育目标来说,是为学生将来的科学实践、社会实践作准备;从当下需求而言,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通俗地说,就是把事做对,把事做好,最后是把事做美。
5.外因促内因,化育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所有的硬件、软件、环境、课程及教学活动都是外因条件,而教师是外因促内因变化的最重要条件。根据人的心理机制,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才能避免单向的知识灌输——其中,以对知识之美的兴趣,引发对求知的渴望与热情,是一个关键路径。
6.美育境界。会学习、会生活是第一境界;善学习、巧生活是第二境界;有思想、有情感、有情趣是第三境界。美育就是培育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生活充满热情、会选择美的生活方式的人。
二、学科哲学理念下的美育实践
(一)展馆课程
目前,我们学校的展馆有王维宝国画馆、苏跃进奇石馆、黄鸿琼书法作品馆、蔡建昌民间作品馆、60周年校庆楹联馆、晋江钱坡村农民书法馆等18个,其中大部分设有相关选修课程。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及发展需求,选择相应展馆及课程,接触、学习各类优秀艺术作品,拓宽艺术视野,丰富审美感知。
(二)艺术校本课程
现已开设近40种,内容丰富多彩。音乐方面,谱写《晋江一中校歌》,在升旗仪式上、隆重集会时,以之激扬学校优秀传统,锐意进取,不懈求索;编写《班班有歌声——晋江一中歌曲选集》,传递正能量,激励成长的蓬勃朝气;周洁老师编写的《合唱与指挥训练》一书,介绍相关基本知识,以训练基本技能;喻旋老师编写的《外文音乐欣赏》,让学生从英语学习中体会更多的乐趣。美术方面,华侨中学刘翼老师编写了一册《乡土美术》,主要介绍泉州古民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张克雄老师编写的《砚边漫步》,则重在介绍中国书法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三)优点卡
爱因斯坦说:“学校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不是成为一个专家,而是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这里的“和谐”指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优点卡就是培养“和谐”的人的推进器。
优点卡是师生自评或互评的卡片。优点的采集,主要有学生推优和教师推优两种。德育处每学期集中组织一次“爱要让您听得见·更要让您看得见”的主题活动,征集“优点”。通过相关主题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发现优点,学习优点,欣赏优点,而且化矛盾于无形,增情感于无声。教师在“推优”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意外收到自我教育的效果。采集优点卡的过程,就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发现、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例如在采集一位学生的“优点”时,竟有11位同学提供。学生感言:“很高兴,除了开心,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更重了,因为很多人关注自己,可不要让他们失望。”还有的说:“看到同学对我的表扬,很感动。我会拿着优点单,去问同学我有什么缺点,什么不足,怎样改进。”
(四)文化故事
晋江一中、华侨中学坚持“学生第一”的理念,坚持以哲学统率办学思想,不断强化——核心(道德教育)、两基点(问题教学与时间管理)、三抓手(文化故事、社团活动、家校互动)、四特生(综合特优生、学科特优生、技能特长生、特定层次生)的培养。文化故事首先是一种体验式道德教育的载体,由道德理性内化为心灵感悟,师生沟通交流,通过故事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
师生讲述文化故事,传播身边美德故事;文化故事进课堂,讲述学科哲理故事;文化故事进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文化故事进网络,构建“互联网+文化故事”的教育模式;文化故事进评价,丰富、创新教育评价方式。
把道德实践写成文化故事,又以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编写和讲述同学、老师、亲人、乡邻身上的感人故事,发现故事中的教育点、启发点。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度的道德体验,逐步培养道德的自律自觉性。
文化故事促进教师成长。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故事资源,做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撰写文化故事,又推动教师深度阅读、思考与写作。2013年10月,学校的国家教育部子课题“以文化故事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立项结题时,被评为“优秀”等级;12月,学校的福建省教育厅中小学德育重点课题“以文化故事为载体,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结题后顺利通过验收。
文化故事促进学科发展。学校开展学科哲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课堂中倡导师生讲述学科哲理故事,引导师生从故事中定位核心概念,进行问题思辨,构建生态课堂。比如开展“五店市寻根·发现之旅”的活动,引导学生以全科的视野去阅读、思考、发现、感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实践精神。2013年12月,《中国德育》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蒋建华到我们学校调研,他高度评价说:学校探索并形成了一个以“文化故事”为途径的新型德育模式,它体现了回归人性、回归内心的德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2014年6月20日,在福建省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校长网络主题论坛”上,学校作了《架起文化故事的心灵之桥》的经验介绍。
学校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故事,编辑《班风的故事》《家风的故事》《我的书房故事》《晋江人的故事》等图书,并正式出版6册《石鼓山的故事》系列丛书,丛书后被收藏于福建省教师著作藏馆。它们收录了在校师生、退休教师、校友校董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广大校友和校董,更激发了他们支持母校发展的热情。2012年12月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校友、校董慷慨解囊,捐款共计4500万元。2019年2月17日,举行晋江一中第二届校董会就职暨捐赠仪式,捐款超过9000万元。2013年4月11日,《海峡教育报》刊载《晋江一中:校园故事传递正能量》一文予以关注。
(五)语言美的修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内容。它通过外在形式表达思想、情感,体现内在价值。而语言又有各自的表达要求。语言的美体现于得体的交流、表达(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学校每年评选“书香教师”,开展主题式征文,开办“石鼓讲坛”活动,编辑出版师生作品,这些都有助于发展、提升语言修养,引导、促进大家追求语言美。
(六)行为美的修养
行为美表现在务实实践之美,才能心智之美,创新创造之美,超越自我之美。
1.夯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细化德育管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从行为的对、行为的好到行为的美给予评价和引导。为此,学校建立了“五处教育”制度,开展“六卡”和“六德之星”评选活动。
2.强化时间管理。引导学生追求行为的规范化、实践的理性化、时间的效益化。有节奏、有顺序、有理性地管理时间,最终目的是实现生命意识的觉悟。在时间中,让生命健康成长。
3.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志愿者服务也是学校的一大亮色,在服务行动中践行德育美。
4.教学实践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通过美的行为,带动学生效仿美,体验美,欣赏美,提升审美判断力。如邓丽萍老师上《独特的民族风》一课中,凸显了艺术特长生的作用,不但活跃课堂氛围,更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她让能唱的学生唱一首蒙古歌曲,能跳的学生表演一段新疆的舞蹈。精彩的表演不但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也强化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的关注。
(七)搭建艺术平台展示美
1.群英社团活动。学校重视艺术社团建设,组建了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舞蹈社、器乐社、漫画社、书法社、外文音乐社、演讲协会、手工制作社、摄影协会、文学社、话剧社、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其机构健全,规章完善,使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
学校每学年举办现场书画比赛、文艺汇演、话剧演出、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春联义卖、音乐会、“五四”大合唱等。在文艺汇演中,“群英”踊跃参加演出,扮靓校园文化:文艺演出的海报,绘画社亲自“操刀”;现场秩序,志愿者协会全程督导;精彩瞬间,摄影协会一一定格;演出盛况,记者团现场“直击”;晚会资讯,广播站第一时间播报;晚会节目,诗歌创作社、英语沙龙、外文音乐社、合唱团、舞蹈社、相声小品社、器乐社、健美操协会、武术协会等联袂出演,同台竞技。
2.高雅艺术展示。高雅艺术进校园,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传播了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这对学生人格美、才能美、行为美的锻造,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014年1月6日晚上,“书香进校园·悦读共成长”杂技精品集萃亮相晋江一中体育馆,为师生们送上了一场精彩刺激的杂技盛宴。杂技团70多位演员为师生们准备了15个精品节目,其中有曾获得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铜奖的抖杠《博》和曾获得第十四届巴黎国际马戏艺术节最高荣誉“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蒙特卡洛马戏节“银小丑奖”等多项国际大奖的节目。演员们的表演集难度、技巧于一体,身法轻盈流畅,让师生们感受到杂技的美感与魅力。
2014年3月,由晋江市摄影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晋江一中“美丽石鼓山”校园摄影大赛,共收到112位作者的850幅作品,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0名。所有的优秀作品集中展览,引起师生的强烈共鸣。2014年12月1日“醉美晋江”摄影大赛作品来学校作巡回展览,作品计115幅,全方位展现晋江的山山水水,让学生在校园里即可尽情欣赏家乡风光。
2014年10月22日晚,“大美晋江”惠民舞台工程走基层演出暨福建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专场演出在晋江一中礼堂激情开演。40多名演奏者用二胡、丝竹、唢呐等传统乐器奏响了一场充满民族风情的视听盛宴,让学生充分感受高雅音乐的独特魅力。
(八)展示师道美
1.争当“最美教师”。“最美教师”集中体现为“六德之美”,包含有坚定的职业生涯守望与教育信仰,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有精进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识人鉴才的哲学慧眼,有谦恭合作的诚恳态度,有个性发展与人格魅力等。相关奖项有年度文化奖、教育管理奖、实践管理奖、能指导实践的思想创新奖、重大关键问题发现奖、英才苗才发现奖,一年一评,一批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不断带动、引领其他教师共同成长。
晋江市第五届“我最喜爱的教师”的入围者卢晖老师,是我们学校的生物教师。学生说,她像妈妈,是学校里最温柔的那个人;同事说,她像超人,班主任、教研组长、学科竞赛指导游刃有余;领导说,她像一个播种人,一个在生命春天里播撒种子的园丁。她个人及所带的班级分别获得“泉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省先进班集体等多种荣誉。
2.优化教育教学评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我们从优化评价制度、讲述文化故事、传递哲理箴言等途径,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为师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无论是终结性评价还是发展性评价,无论是认知性评价还是情感性评价,无论是即时评价还是年度评价,都旨在唤醒和激励,引导每个师生走上自主发展、共同成长的道路。
在学校的一次“石鼓讲坛”上,何惠霞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校园文化故事:2010届4班吴嘉微,初中毕业于松熹中学,中考成绩7A、2B,405分,高中入学刚好“踩到录取线”。在班主任的印象里,他是一个阳光、懂事的孩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学生,有一天,突然提出要调整座位,理由是同桌太强了,感到压力过重。班主任何惠霞老师从他的“理由”中洞察到了“问题”:思维方向偏颇,没有融入集体。经过心理疏导,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友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此后,他学会接近同学,与同学们在团体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逐渐找到乐趣。之后,他慢慢地变了,与同学一起成长,同班级一起进步。高考,他的成绩高出理科本一线16分,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他打电话告诉何老师时,说他很开心,感谢老师、同桌、班集体对他的关心和帮助。
这个文化故事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评价信息:学生在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中,情感起着基础性的、内在性的、恒定性的支撑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从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两个方面,科学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成长,并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九)环境美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也就是说,一个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和谐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其育人功能不可小视。
我们始终注重发挥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着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让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景一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印记并发挥积极作用。
2015年,学校基于“诚、严、勤、毅”的校训精神,重新给校园内的16座大楼命名,根据其功能配上意蕴丰富的名字,如大会堂命名为“众言堂”,这里面既包含了作为一座学府应有的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也包含了言者大胆发声的勇气、坚守自我的信念。各楼馆及景观命名无不彰显学校的办学底蕴、哲学思考和人文精神,它们有助于让师生在美的熏陶中,静心养气,激发思索,快乐地学习与生活。
学校还基于所在地理环境及其历史文脉,以“鼓文化”为核心,规划、建设、命名“校园十景”:鼓阗环宇、鼓台飞歌、鼓园躬读、鼓声和鸣、鼓楼晋贤、鼓榕迎春、鼓师烛影、鼓根盘龙、鼓浪远影、鼓韵涵晖,并设计命名校园里的回廊:听雨、吟风、邀月、问天、摘星、映梅等,让校园文化呈现“春意早临花争艳,夏荫浓郁可乘凉,秋色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似春天”的美景。
通过大楼、亭廊的命名,优化文化氛围,丰富教育内涵,提升发展品质,使校园蕴涵着高雅的情趣美和淳厚的和谐美,充分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