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关于核心素养功能边界的厘清。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很重要,但如果将其功能边界无限放大,似乎它可以带动一切,甚至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核心素养毕竟是人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宗旨与目的,是教材编写、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的主要依据,其功能又是不能低估的,这里就有一个准确定位问题。我们以为,核心素养的根本功能在于统领,它要统领课程改革的几乎所有环节,引领课程改革的深入。有人以为,核心素养是对准国家课程的,国家课程要落实核心素养,而校本课程则不必。这实在是种误解,也有一点可笑。人的素养是个整体,学校课程是个完整的结构,既不能肢解人的核心素养,也不能肢解课程结构,怎能让课程分别对准核心素养和非核心素养呢?我们既不能使核心素养功能边界无限放大,又不能使其狭隘化,核心素养只有在立德树人的整个体系中,与其他因素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它又必须在整个体系中起核心和统领作用。这就是核心素养功能的合理边界。
二是核心素养与学校研究、落实关系的厘清。自核心素养研究以来,许多学校都在研究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这说明,核心素养这一命题已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意在以核心素养引领学校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无疑,这体现了学校改革的敏锐性与责任感,是重要的进步,应该予以肯定。不过,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学校是否应该制定自己的核心素养呢?这里涉及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与学校研究的关系。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是“国家标准”,所有学校都必须执行、落实,一如课程标准。假若学校也制定核心素养,势必造成一个国家有许许多多的标准,无形中造成一些混乱,也势必影响“国家标准”的执行与落实。“国家标准”应该统领整个基础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理解、转化,形成校本化的表达,而不是另外搞一套核心素养。校本化理解,重在领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规定要求;校本化转化,重在将“国家标准”转化为学校落实的行动计划或方案,落实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方面;校本化表达,重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全面理解、执行的基础上,明确更强调哪些,需要拓展什么,以更彰显校本特色。这样,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既是国家的统一规定,统领全国的课改,又形成校本特色,防止与克服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同质化现象,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气象,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各种人才。
三是关于核心素养与非核心素养等问题的厘清。有不少人提出,既有核心素养,就必定有非核心素养,而且进一步提出,如果没有非核心素养,就没有核心素养。提出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合理的,合乎逻辑的。不过,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至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和重要的国际组织涉及非核心素养研制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以为这涉及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功能,一是根基性——核心素养是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做人的根本,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支撑性——品格与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品格、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支撑;三是生成性——由根基可以生成其他一些素养,共同支撑人的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性。不难理解,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核心素养的结构与实施的过程都是开放的,它并不排斥、拒绝其他元素的进入。此外,既是“核心”,它可以生成,可以影响,可以带动,所生成、所影响、所带动的正是紧紧围绕在“核心”周围的一些元素,不妨称其为“非核心素养”。也完全可以说,关注核心素养正是同时在关注非核心素养,因此,并不存在只有核心素养的培养,而缺少对非核心素养的关注,也不会导致作为完整人的素养的残疾。我们不必在核心素养、非核心素养上花过多功夫,不必纠缠。倒是另外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那就是学生个体核心素养。确实,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是针对所有中小学生的,具有共同性和必须性,但是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共同的要求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不同的智能的强项、弱项,因此,对学生发展的个体素养是必须关注的。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中,已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列入其中,核心素养研制的根本目的,正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应当充分关注,在核心素养落实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怎么养成的,个性是怎么得到发展的,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相信随着研究与实施的深入,还有其他问题会产生,让我们共同关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