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肖东中学

精神成长类规则:渐进性生成

班级管理 2022-03-16 09:13:49

日常工作中,制度文化渗透在班级建设的方方面面,本小节侧重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讨论如何依据学生成长需要完善班级制度设计,改变过去仅从“优秀班级”建设层面制定物化的、外在的制度内容的做法,转而关注学生成长状态,实行阶段性成长目标引领,促进学生认知、审美、身体和社交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价值引领式的成长目标体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学生成长需求,对制度内容进行阶段性调整。具体到每个个体的时候,引导学生根据阶段性目标、结合个人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应的个人发展重点,这样在体现出阶段性和梯度性的同时,保证了针对性。

如何理出阶段性目标,体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笔者尝试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以“尊重”为轴心,从“尊人、尊己、尊物、尊规”四个维度展开,确立了“四尊”的核心目标:围绕“自尊、自信、自律”(“尊已”)、“合群、合作、合享”(“尊人”)、“爱惜、保护、敬畏”(“尊物”)、“守纪、责任、正义”(“尊规”)等基础性品德总目标,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的不同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梯级规训细则,建构出一套体现底线伦理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指标体系。

比如在“尊己”方面,我们重点从“自尊、自信、自律”几个维度培养学生逐步认识自己,接纳自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命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我们把这个总目标分解出梯级阶段性重点,即:一级目标(1―2年级),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锻炼身体;二级目标(3-4年级),有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有主动承认错误的勇气;三级目标(5-6年级),珍惜个人荣誉,自我接纳,追求自我完善,有羞耻心。各年段围绕年段梯级目标从学校、家庭、社会不同场域制定出相应的细则,中高年段学生根据细则理出个人阶段性改进重点,滚动推进。

二、建构式成长目标体现出指导性和主体性

指向学生成长的制度目标,侧重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部调节,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作出明智的选择,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协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他们内在的矛盾,并学会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而不是仅仅限制他们不能做什么。工作中我秉承的正是这种建构式的规训,旨在帮助学生自我建构有效的社会行为规则和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班级制度,有助于我们去认真思考班级制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学生道德上的自律,实现自我规训,即用自己的信念和理解来管理和指导自己的行为。假如我们只是通过奖励和惩罚等这些外部控制来代替学生管理他们自己的行为,学生就始终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状态,他们学会了服从,却很难学会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更难实现我们期待的道德上的自律。相反,如果教师把制度看作教导而不仅仅是控制的话,当学生行为出了问题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行为背后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他们的行为会带来问题,对他人有什么影响等,让学生认清他们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只看到惩罚行为本身,引导他们在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与判断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提高个人责任感,增强主体性。

三、内省式的实施策略体现出情感性和活动性

让良好的道德情感在个体生命中生根,使其在社会交往中不断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成个人品德基础的关键。在推进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制度建设中,笔者尝试“教化内省”式的实施策略,构建一种以关注学生主体需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的,以发展小学生道德能力为着眼点的班级制度实施新模式,以期在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和道德教育过程的时空上有所突破,使道德教育由以“间接经验”为起点转向以“直接经验”为起点,由单纯的“接受教育”变为建立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由只重视个体学习逐步过渡到倡导合作学习,让道德教育根植于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为此,我通过形式多样的班级制度学习方式,模拟社会生活情境,注重将学习者引入生活的真实情境,把公德规范融化在情境中,将符号化的冷冰冰的行为规范,转化为以情感为中介和依托,让学生在学习感悟中增强规则认同感;开发活动课、实践环节、社区活动、班级联谊等隐性课程,让学生在活动迁移中强化规则认同;设计形式多样的序列班会,摒弃灌输与说教,增加学生体验和辨析环节,让学生在道德矛盾的自主选择中超越自我,实现内部矛盾的转化,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深化对规则的认识;利用日常行为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组织辩论赛,针对身边常见的“品格问题”(不讲礼貌、破坏公共财物、撒谎、作弊等)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思辨中形成自我价值判断;成立课外阅读俱乐部,建立班级博客,借用家校通、家校联系手册等,指导亲子活动,让家长协同教育,形成合力。这种以公民个体自主、自觉的价值认同与责任承担为核心,注重“情感性”“场景性”和“活动性”的实施策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视、听、触等多种感官刺激下激活情绪、唤醒情感、移情共鸣、净化心灵,从而使品德内化于无意之中完成”(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德性养成的心理基础》),增强了班级制度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