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肖东中学

班内出现小群体,怎么办?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1-25 08:38:44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古人在结交方面是很慎重的。但是,人都是社会性的,不可能踽踽一人,需要结交。自古以来,人们都慎重对待与人交往这件事。

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结交情况,不但影响他们自己,也会影响整个班级,直接影响个人品质的形成。

德育难题

在班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下课,学生们就三人一伙、五人一群,他们经常凑在一起或窃窃私语,或高谈阔论。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甚至犯了错也一起承担责任。这样的结交,就是结成了“小群体”。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非正式群体。班级里都存在小群体。它们大多是以地缘关系、情缘关系为纽带,自由组合而成的。每个群体的人数不多,多的五六个,甚至十来个,小的也就两三个。别看那些群体人不多,但群体内部凝聚力强、情绪性强、制约性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班级管理乃至学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小群体的形成,除了基于地缘关系和情缘关系,还有以下原因:

(1)兴趣爱好、个人志向或性格品质相近。结成小群体的学生,他们常常是一些有特长、有性格、有思想的学生。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志向,使他们志同道合,在一起常常有共同的话题,相近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他们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或一起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或争论某个热点问题等,灵活的信息沟通使他们交流兴趣浓厚,并互相补充,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此类小群体,属于积极型的群体。在班级管理中,他们常常能够起到推动班集体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作用。

(2)经历、遭遇相类似。这些小群体的成员,有的父母不和、家庭破裂,有的拥有先天生性生理缺陷,有的智能低弱,有的犯过错误,有的受人欺负等。他们平时沉默寡言,往往成为被老师、同学遗忘的对象,很难从班上同学和老师那里得到关爱、温暖。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就想从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同学那里寻找友情,进而结成为小群体。这些群体中,有些是积极型的,有些是消极型的,甚至是抵触型的。它们的存在,对班级管理或有益,或有害。工作中,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就很可能会成为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阻力,从而影响到班级组织,也影响到学生品德的形成。

班主任老师必须及时发现,及时加强管理和引导。

问题诊断

有研究表明,规模小的群体要比规模大的群体凝聚力更强,它们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所以,班级小群体,很有可能比班级这个群体拥有更强的凝聚力。

中国的文化传统,特别适合小群体的生成与存在。中国人特别重视地缘关系、情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小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几乎是先天性的优势。别看学生年龄不大,却非常喜欢积极结交,形成属于自己的小群体。

学生中小群体的存在,对班级管理来说,有益也有害,班主任必须认真辨析,正确引导。

一般而言,学生中的小群体有三种类型:一是积极型。这是基于高远的志向、正确的观点和正当的兴趣爱好形成的。如爱好写作的结成的群体。二是中间型。指因地理因素和性格因素相似而结成的小群体。他们在班级中的作用不明显,一般情况下,也不违反学校或班级规章制度。三是消极型。此类小群体,一般都是由自己或家庭存在问题的学生组成的。例如为了对付其他同学组成的小群体,就属于此类。此类小群体,作用比较消极,甚至有破坏作用。

积极的小群体,它们因兴趣爱好而组成。对这些群体,班主任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取缔,要科学认识。因他们可能有某种特长,使班级更有活力。如爱好打篮球,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球艺,不仅对他们本人,对整个班级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对同学的影响是大的,也是深刻的、有益的。再如,一群书法爱好者经常集结在一起,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不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而那些消极型小群体,对班级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

(1)削弱班级凝聚力。消极型小群体,有些时候其观念、利益可能与班集体产生冲突,有的学生就有可能会选择小群体,而与班集体利益、观念产生冲突,班级凝聚力就会被削弱。例如都是经常偷偷去网吧上网的学生结成的小群体,他们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就与班级主导舆论不同。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就可能会悄悄加入,受其影响而产生班级离心力。

(2)方向性偏差。小群体中也有核心人物,该群体的所有决策几乎都与他们有关。他们的决策如果与班级发展方向相同,则对该群体而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他们的决策一旦发生偏离,则不论对班级还是对小群体都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对小群体成员而言,影响可能就是致命性的。例如发生在校园的一些欺凌现象,往往都是一些小群体所为。从发生的一些事件来看,都是由其中的一个人提议,其他同学响应所导致的。结果,小群体的全体成员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有的甚至犯罪。

(3)影响正常交往。加入了小群体,他们的交往大多都局限于小群体内,排斥与小群体之外的其他同学交往。正常交往,应该是面对班上全体同学的,而局限于某一个小群体,排斥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由于兴趣爱好完全相同,限制了自己的视野,限制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4)容易传播小道消息。有些时候,为了小群体的狭隘利益,他们有可能故意传播或制造一些谣言,会给班级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班上某同学妨碍了某小群体的利益,就造谣,对某同学进行人身攻击,致使该同学受到心灵伤害。有时还会给班级造成损失。如某群体出于某种目的,散布谣言,说班上要对一些学生进行处罚。结果,这部分学生意见很大,造成人心涣散。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某些小群体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整个班级人心涣散,班级工作低效或无效。

破解策略

小群体的存在,不像班级组织之类的正式群体,它们比较随意,并没有特别的名称,没有组织目标,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更没有注明结交的缘由。班主任必须常常深入班级同学中,进行摸底,了解、掌握其基本信息,为分辨与引导打下基础。班主任在掌握了学生小群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采取措施,展开富有针对性的工作:

(1)积极型小群体——支持和保护。例如,几个爱好写作的学生,他们常常在一起探讨写作中的问题。很显然,这样的小群体,班主任应当鼓励,为他们的活动创造条件,与任课教师一起,引导、帮助他们取得更大进步,做全班学生的表率。

(2)中间型的小群体——关心和引导。这类小群体,在班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太突出,常常被班主任忽视,有的则采取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如果班主任认真分析一番,就能够发现它们在班上有一定的离心力,对班级凝聚力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只是不那么明显而已。班主任不应该漠视,相反,应该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一方面,提升其交往水平,向交往的深层次发展,使他们在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评价上趋于一致。另一方面,引导他们与更多同学友好相处,广泛与全班同学交往,增加彼此的了解,在班上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3)消极型小群体——正面教育。一是加强同小群体成员间的联系,了解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温暖他们,消解他们与班集体在目标和行动上的抵触情绪。二是掌握此类小群体形成的规律,预先做好工作。此类小群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过程。一般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萌芽期一发展期一成熟期。如果在在萌芽期能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将会减少工作难度,还能够控制它们的发展,使它们向班级目标靠拢。三是有目的地把他们引导到适合他们兴趣的小群体中,鼓励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小群体中发挥“榜样”作用,逐步使小群体的活动得以控制,最后消失。万万不可把他们单独分成一个组,或者在思想中默认“他们是一伙人”,以强化他们的小群体意识,以致帮了他们的忙。四是对它们的消极破坏行为,绝不能退让、迁就,应该采取批评、处分等方式,使它们的行为受挫。小群体成员若出现与该群体目标不一致的行为,会遭到群体中核心人物及其他成员的打击、威胁,此时,班主任对他们这样的错误应当予以批评甚至处分。

班主任可以利用一些小群体的某方面特点,为实现班级目标服务。例如,可以利用小群体成员间心理协调、情感密切、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扶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共同提高;利用小群体信息沟通渠道畅、传递信息快的特点,及时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获得第一手材料,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利用小群体核心人物威信高、说话灵、影响大的特点,充分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起到教师无法起到的作用。

任何小群体,都有自己的核心人物。他们对自己所在的群体有很大影响力。如果能够做好这些人的工作,就可以影响一批人。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作用。例如,在物色班长人选时,要关注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意见,使班长人选的确定有较广泛的群体基础。对一些沾有不良习气,品行较差的“头头”,需要进行特别教育。当他们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鼓励;当他们破坏了学校纪律时,必须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不能姑息迁就。批评时,态度要诚恳,要把他们与他们所在的小群体区分开来,还要让他们感到你不是在控制他们的“山头”,而是为了他们本人,否则,他们就会指挥群体成员与你对着干,增加工作的麻烦。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