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风正气清好扬帆。”近年来,社会风气、校园风气、班级风气等词语,频频出现在媒体上,风气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一个风正气清的地方,人会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而在一个歪风邪气流行的地方,人也会感到憋气,感到茫然。
班风建设中,风气显得愈益重要。
德育难题
一个班级,班风的好与坏体现在很多方面。从日常的班级状况来看,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主要有:
(1)早读情况。早读时像自习课一样静悄悄,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读了一段时间,累了,需要暂时休息;二是学生不喜欢读书,虽然纪律还好,无人说话。这个时候,班主任只要在教室外面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听几分钟,如果仍然静悄悄,就属于第二种情况了。班主任可走到学生可以看见的地方(像门口、窗户外或者直接进教室),看看学生的反应。如果立即开始读书,那说明班风还好,还有扭转的空间;教室里如果依然静悄悄,说明班级就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要扭转就要花大力气。因为学生们竟然无视班主任的存在。
当然,如果教室里乱哄哄的,说话的人比念书的人多,班上的纪律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班主任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真问题。
(2)出操情况。课间操时,集队慢腾腾,迟到的人多;做操时,有气无力,随意乱做,全班同学千姿百态。这说明班风比较差,整顿起来,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3)自习课的纪律。这一点不必详说,我们心里都有数。
(4)上课铃响时学生进教室的情况。上课铃声响时,班风好的班级,学生会马上进入教室,在座位上等待教师的到来;班风差的班级,学生则磨磨蹭蹭极不愿进教室,甚至无所谓,继续做自己的事。
(5)地面干净整洁与否。放扫帚、拖把、纸篓的地方,课桌椅下面,门后边等地方,只要看一看,就可以断定班风怎样。班风差的班级,常常地面垃圾多。地面果皮、零食包装袋多,说明班上吃零食的多,而且,还可能是上课时吃的,折射出这个班学习风气差、纪律差、卫生习惯差;纸屑多,表明这个班课堂气氛较差,上课传纸条,写信、交友,班级学习氛围不是很浓,可能还存在早恋现象;泥土比较多,说明班风问题主要出在男生身上,可能发生过打架斗殴事件。
学生生活和学习在这样的班级,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很困难的。
问题诊断
班风,就字面意思来说,就是班级的风气、风尚。从内里说,班风就是班集体成员按照班集体所制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班级共同目标,经过共同努力,逐步形成的自觉行为习惯和风气。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成员中普遍具有的、符合道德标准的作风。这个定义,很明确地告诉我们,班风是在一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班级目标的引领下,所形成的良好的风尚、作风。如果仅有这些,还不能形成良好班风,因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主体是谁?老师吗?显然不是,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没有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好的班风仍然不可能形成。而且,好的班风是全体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风尚、一种风气、一种作风,这就需要全班学生长期努力,才能达到。
由此看来,良好班风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时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
不良班风,实际上也是全班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风尚、一种风气、一种作风。不良班风一旦形成,对学生来说,就是灾难性的。可以说,不良班风就是一个不良的生长环境,一种逆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要不受其影响,那该需要有多大的抵抗能力啊。在如此环境里,真正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是凤毛麟角了。他们都是未成年人,存在着巨大的可塑性。学生如果在不良班风中成长,变坏的可能性比变好的可能性更大。
差的班风,会使好学生变坏;而好的班风,则会让差学生变好。后者,是我们的目的。而前者,则是应该避免的。
而班主任是班风建设的核心人物。我们必须把班风建设好,否则,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就是直接害了学生。班主任肩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
实际上,班风建设是很多一线班主任特别看重的班级建设内容,但一些问题常常让班风建设困难重重:
(1)被流行绑架。现在的学生,受社会的影响太大,所以有人说,社会上有人感冒,学校就有人打喷嚏。社会上流行什么,学生也跟着流行什么。流行使用手机,学生也离不开手机。流行名牌手机,学生也跟着要名牌手机。流行穿名牌衣服,学校里也流行起来。学校与社会,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有着扯不完的瓜葛。而且社会越发展,联系越密切。这对班风的建设非常不利,有时候甚至是相互对抗。班主任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建立起来的班风,可能会被一些流行的风气给严重侵蚀了。
这就与古代不同。古代的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社会与学校,仿佛两个世界。今天则不同。
(2)被家长左右。现在,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对班主任影响也越来越大。有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左右学校或班级的正常工作。家长的意见,班主任如果不采纳,班级工作就很可能遭到抵制。
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除此之外,他们一概不理睬,不关注,甚至还反对。学校和教师,相对来说,则比较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尤其是学生品德的形成。因此,有些时候就可能会与家长的期望产生矛盾,甚至对立。这样的家长虽然只是极少数,但影响很大。班上开展一些表面看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直接作用的活动,家长就会反对。比如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个别家长就可能不那么乐意让孩子参与。
还有的家长,片面要求班主任对自己的孩子加以照顾,只要他们一发现自己的孩子没有被班主任加以“关怀”,就以为是歧视,提出不合理要求。如果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对班级工作指手画脚,进行粗暴干涉。班主任就不得不对他们的孩子另眼相看。而且,此类家长的数量正越来越多,严重干扰了整个班级工作,让班主任头疼,担心得罪了他们,把问题闹大。有的情况下,班主任也不得不迁就。
(3)因班主任本人事务繁忙,或者责任心不强,或认识不到位等,班级工作中,没有班风建设的地位。他们或一天到晚忙于教学工作,或虽然担任了班主任,但责任心不强,根本没有一定要带好班的打算,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被动、敷衍,没有带好班的行动方案,缺乏班级奋斗目标,缺乏班级文化建设。还有的班主任,不熟悉班主任工作业务。像那些连班上学生表现怎样都不了解的班主任,什么是班风建设都不知道,谈何建设?
(4)班主任能力欠佳。个别班主任,工作勤奋,也认识到应该怎样建设班风,而且的确下了一番功夫,但效果不佳。这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准切入点,可能是因为组织领导能力不济……
(5)大环境欠佳。这里的大环境,指的是学校这个环境。如果学校不重视班级工作,校园内一片混乱,班级这个小环境就自然遭殃了。因为班级不可能是个独立王国,必须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存在与发展。
破解策略
拥有良好的班风,这是所有班主任的愿望。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否则,就不需要理想,不需要奋斗了。
拥有良好的班风这个理想,要想真正得到实现,需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抵抗社会流行的思想基础。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看起来很抽象,其实也很具体。班主任的工作首先就要把抽象的价值观变成具体可操作的东西来实施。可以把它变成这样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街上流行红裙子,我们是否也该穿红裙子?”“社会上流行男生留长发,我们怎么办?”“你怎么看待穿校服?”“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了,我们怎么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
这些问题,如果拿到班上来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就可以直接触及学生思想的深处,促使他们深入思考。
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价值观交流与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可能出现偏差,但班主任在场,班主任的引领、疏解可以让学生走出困境,走出误境,从而心明眼亮。
(2)取得家长的支持。家长是资源,这是新的观念,我们一定要重视。班风建设中,家长的支持不可缺少。现在,建立家校联系微信群,是很多地方的成功做法。
班风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具体的工作,例如开展班级活动,班主任需要及时在群里发布消息,与家长商榷,看看家长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方案,争取得到家长更多的支持。家长如果积极参与,效果可能就会更好。例如远足、踏青、访学、竞赛等等,都是班级集体活动,且都对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当然,可能也有个别家长不理解、不支持,以为开展这样的活动,与学习无关,不能提高考试的分数。班主任要多与家长沟通与交流,还可以动员其他家长帮助劝说。家长身份与教师不同,家长劝说家长可能更有效。班主任一个人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可能招致失败。
学生劝说家长,也不失为好方式。学生劝说自己的家长,凭借他们的亲情关系,效果可能是其他关系无可比拟的。
(3)提升自身素养。班主任的素养,从一线教师的工作需要来看,第一是能力尤其是管理班级的能力,第二是修养。能力差,修养差,肯定不能管理好一个班级。
综观一些班风比较差的班级,可以发现,一些班主任身上,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缺乏责任感,这是最明显的。他们根本不把班上的事当作一回事,仅仅是为了其他目的而接受当班主任这个差事,不主动思考班级事务,不想着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上传下达是他们的主要工作,既不向书本学习,也不向他人学习,视野狭窄,能力不济。班上一旦出了问题,就责怪、责骂学生,师生关系紧张。
提升自身素养,一要苦练基本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活动策划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与任课教师沟通协调的能力……这些都是做好班级工作必须修炼的基本功。有了这样的基本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不难了。二要提高修养。班主任自身文化修养不高,能够引领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吗?当然,提高修养是慢功夫,不是心血来潮就可以达到的,需要长期的自我检点、自我监督,以及顽强的意志力。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取得家长的支持,属于班主任自身以外的力量,而提升自身素养则是更为重要的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