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瓷器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C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C了。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C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锱金、戗金..…..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酒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的胎质具备透明性,有素肌玉骨之像。
B.中国瓷器都是用我国蓄藏丰厚的高岭土作为原料。
C.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的一个主要生产地。
D.自古以来,中国瓷器的纹饰完全由烧瓷艺人自己设计。
(2)下列对第④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比较 B.摹状貌 C.举例子 D.列数字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的画线句子删去加点的“主要”一词也不影响表达的效果。
B.第④段用日本木村重信先生的撰文强调了烧结火候的重要性。
C.第⑤段按时间顺序从纹饰的角度介绍了中国瓷器的特点。
D.选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浏览:108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得之则生(则:就)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今谓人曰(谓:叫) D.何故(故:原因,缘故)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B.【乙】文的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对自己言行的辑录。
C.【甲】文的“箪”是指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乙】文的“冠”是指帽子。
D.【甲】【乙】两文都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句子长短不一,富于文采和气势。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之心。
B.【乙】文主要是围绕“万事莫贵于义”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C.【甲】【乙】两文“义”的内涵都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D.【甲】文运用举例、对比的方式说理,通俗易懂;【乙】文则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把道理说深说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浏览:139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写诗人望泰山所见,诗中泰山的特点是 、 。
(2)杜甫的《望岳》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请你从写作特色方面加以说明。(至少写出两点)
- 题型:18
- 难度:中等
- 浏览:127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2)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3)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5)《钱塘湖春行》中,既描绘出钱塘湖初春的美景,又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诗句是: , 。
(6)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以表达自己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 。
(7)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 ,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空)
- 题型:42
- 难度:中等
- 浏览:1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草根赋
唐德亮
①每当看见山坡、丘陵、原野上一片片绿色的野草在风中轻拂,掀起一层又一层的绿浪,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它们的根。
②草根一般埋藏在泥土之下,平日里,谁也不会想到,蓬勃茂盛的绿叶之下,扎根泥土,吮吸泥土汁液与养料的草根是什么模样。
③儿时,每逢夏日,与小伙伴上山砍柴,累了,渴了,便走向一丛丛茅草。我们用手扯、拔,用刀挖,好不容易挖出几条茅根,用山溪水洗干净,放进嘴里咀嚼,格外甜。那甜,不是蔗糖、蜜糖的甜,而是淡淡的,带草味、泥土味的清甜。那味道有点像甘草,在嘴中嚼呀嚼呀,仍有回甘,颇为解渴。听大人说,茅根能消炎、解渴、利尿。
④冬天,野草大多都枯黄、凋萎,殊不知,它的根没死。草根正在地下,默默地等待着来年的春风、春雷、春雨。
⑤那一年冬天,母亲带我上山开荒。我们砍掉杂树,将枯草割下堆成几堆,一把火烧掉,然后开始挥锄垦地,几锄下去,方知草根的厉害。那白色的草根在地下是你连我,我缠你,互相纠缠在一起,亲密团结得像一个人,轻易掰不开。因地下草根密布,这地锄起来格外吃力。我和母亲将锄起来的草根用手剔出来,放在一边,让它晒干,否则它们还会在地里长出大片的茅草。
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是深知那原上草顽强的生命力的,因为它们有冻不坏、烧不死的草根。坚韧不拔,不畏严寒霜雪,甘于默默无闻,这就是草根的本色。记得每每在仲春时节,我在刚铲刮过不出几天的田滕上赤脚行走,脚板总被什么东西刺着,微微地痛、酸、痒,移足躬腰视之,原来是一枚枚嫩黄色的草芽正在冒尖,冲破泥土,在阳光下倔强地生长。若在田胜上铺一层软泥,过上十天半月,草根的新芽仍要冲破新泥往上冒。几十年过去了,草根亲密接触脚板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过去有人说:草根任人践踏,从不会抗议。脚板上的一点点酸、痒、痛,可是草根对人的一点小小的抗争?
⑦如今常有人自嘲为“草根”,但他们了解草根吗﹖尝过草根的滋味吗?听说过“嚼过草根,什么苦头都能吃”这句俗语吗?我很是怀疑。
⑧一点点贫瘠的泥土,也许不足以使它们根壮叶绿,但它们将根须向外伸延,穿越石缝,穿越沙砾,见缝插针,去寻找一片沃土,在那里养儿育女,增添一方绿色的景致,为人类输送一缕缕绿的芬芳。
⑨凝望那一片迎风招展的墨绿色野草,我总感觉它们的根正在地下呼吸、交谈,在酝酿新的突围、伸展、拼搏。
⑩根的世界,是一个看不见的充满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壮美世界。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5日)
(1)文章标题为“草根赋”,“赋”有歌颂、赞美之意,作者想歌颂、赞美什么?请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并写下来。
(2)本文语言含义丰富,请品析下面两个句子。
A句:我们用手扯、拔,用刀挖,好不容易挖出几条茅根……
B句:凝望那一片迎风招展的墨绿色野草,我总感觉它们的根正在地下呼吸、交谈,在酝酿新的突围、伸展、拼搏。
(3)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正如作者所言,如今现实生活中常有人自嘲为“草根”,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浏览:120